关于京剧起源什么朝代,京剧起源于哪个朝代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京剧发展史】 一、孕育期 徽秦合流 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弋阳腔)。
2、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
3、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
4、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
5、魏长生扮相俊美,噪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
6、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
7、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
8、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9、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
10、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
11、‘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四喜’和‘和春’。
12、‘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
13、 ‘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
14、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
15、该班位于陕西巷内。
16、 ‘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
17、该班以武戏见长。
18、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
19、“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
20、“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
21、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 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
22、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
23、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
24、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5、 徽汉合流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簧、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
26、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
27、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
28、米应先以唱关羽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
29、李六以《醉写吓蛮书》、《扫雪》见长;王洪贵则以《让成都》、《击鼓骂曹》而享名;小生龙德云善演《辕门射戟》、《黄鹤楼》等剧;余三胜噪音醇厚,唱腔优美,文武兼备,以演《定军山》、《四郎探母》、《当锏卖马》、《碰碑》等老生剧目著称。
30、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
31、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
32、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
33、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34、 二、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1840年-1860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35、其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
36、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
37、声腔主要以二簧、西皮为主;之二,行当大体完备;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之四,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即:“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花”余三胜。
38、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俱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二簧上和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39、第一代京剧演员中,尚有老生卢胜奎、薛印轩、张汝林、王九龄等;小生龙德云、徐小香;旦胡喜禄、罗巧福、梅巧玲:丑杨鸣玉、刘赶三;老旦郝兰田、谭志道;净朱子,任花脸等,他们为丰富各个行当的声腔及表演艺术,均有独特创造。
40、后任‘四喜班’班主的梅巧玲,勇于突破青衣、花旦的严格分工旧规,为旦角的演唱艺术开辟了一条新路。
41、 《同光名伶十三绝》 是京剧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由晚清民间画师沈蓉圃绘制。
42、他参照了清代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挑选了清同治、光绪年间(l860至1890)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用工笔重彩把他们扮演的剧中人物描绘出来,显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
43、 此画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进化社朱复昌在书肆收购,经缩小影印问世,并附编《同光名伶十三绝传》一册。
44、 三、 成熟期 1883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
45、其中谭鑫培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创造发展,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
46、谭在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从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剧青衣、花脸、老旦各行中借鉴,融于演唱之中,创造出独具演唱艺术风格的“谭派”,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
47、二十年代后的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等,均在宗“谭派”的基础上发展为各自不同的艺术流派。
48、汪桂芬,艺宗程长庚,演唱雄劲沉郁,悲壮激昂,腔调朴实无华,有“虎啸龙吟”的评道,他因“仿程可以乱真”,故有“长庚再世”之誉。
49、孙菊仙,18岁时选中武秀才,善唱京剧,常入票房演唱,36岁后投师程长庚。
50、他噪音宏亮,高低自如。
51、念白不拘于湖广音和中州韵,多用京音、京字,听来亲切自然。
52、表演大方逼真,接近生活。
53、“老生后三杰”师承各有侧重,艺术风格各异,从全面权衡,谭鑫培文武昆乱不挡,艺术造诣及对京剧的发展,远远超过汪、孙。
54、光绪年间,谭鑫培被称之为“伶界大王”,在剧界地位,如当年之程长庚。
55、咸丰十年(1861年)京剧始入宫廷演出。
56、当年五月初六起至月末,分由三庆班、四喜班、双奎班及外班(京剧班)演出。
57、光绪九年(1883年),慈禧五旬寿日,挑选张淇林、杨隆寿、鲍福山、彩福禄、严福喜等18人入宫当差,不仅演唱,且当京剧教习,向太监们传授技艺。
58、自此,清宫掌管演出事务的机构“升平署”,每年均选著名艺人进宫当差,结止宣统三年(1911年),计有谭鑫培、杨月楼、孙菊仙、陈德霖、王楞仙、杨小楼、余玉琴、朱文英、王瑶卿、龚云甫、穆凤山、钱金福等生、旦、净、丑的名家150余人曾入宫。
59、由于慈禧嗜好京剧,加之京剧名家频繁在宫中献艺,声势日强。
60、同期,位于大栅地区的广德楼、三庆园、庆乐园、中和园、文明园等戏园、日日有京剧演出,形成了京剧一统的局面。
61、京剧成熟期,除“老生后三杰”外,生行尚有许荫棠、贾洪林;武生俞菊笙、杨隆寿;净行何佳山、黄润甫、金秀山、裘桂仙、刘永春等;小生王楞仙、德珺如、陆华云:旦行陈德霖、田桂凤、王瑶卿、朱文英;丑行王长林、张黑、罗百岁、萧长华、郭春山。
62、这一时期,旦角的掘起,形成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之势。
63、武生俞菊笙,开创了武生自立门户挑梁第一人,他被后人称为“武生鼻祖”。
64、上述名家,在继承中有创新发展,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