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臭氧层空洞现在怎么样了,臭氧层空洞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英文:ozonosphere hole depletion of o-zone layer臭氧在大气中从地面到70千米的高空都有分布,其最大浓度在中纬度24千米的高空,向极地缓慢降低,最小浓度在极地17千米的高空。
2、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就发现臭氧浓度有减少的趋势。
3、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在南纬60°地区观测发现臭氧层空洞,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
4、臭氧层的臭氧浓度减少,使得太阳对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有机体的正常生存。
5、关于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人类活动化学假说: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
6、为此,于1987年在世界范围内签订了限量生产和使用氯氟烷烃等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
7、另外还有太阳活动说等说法。
8、 认为南极臭氧层空洞是一种自然现象。
9、关于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10、2008年形成的南极臭氧空洞的面积到9月第二个星期就已达2700万平方公里,而2007年的臭氧空洞面积只有2500万平方公里。
11、2000年,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面积达创记录的28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澳大利亚。
12、科学家认为,臭氧空洞面积较小的主要原因在于气候,而不是因为破坏臭氧层的化学气体排放减少。
13、英国南极考察科学家阿兰·罗杰说,去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缩小在历史记录上应被看作是个别现象。
14、因此,臭氧层空洞面积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15、大气圈的臭氧入不敷出,浓度降低。
16、科学家在1985年首次发现: 1984年9、10月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中,臭氧的浓度较20世纪70年代中期降低40%,已不能充分阻挡过量的紫外线,造成这个保护生命的特殊圈层出现“空洞”,威胁着南极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存。
17、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1994年发现北极地区上空平流层中的臭氧含量,也有减少,在某些月份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了25-30%。
18、而南极上空臭氧层的空洞还在扩大,1998年9月创下了面积最大达到2500万平方公里的历史记录。
19、臭氧层为什么会出现“空洞”?许多科学家认为,是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剂及在其他方面使用的结果。
20、氟利昂由碳、氯、氟组成,其中的氯离子释放出来进入大气后,能反复破坏臭氧分子,自己仍保持原状,因此尽管其量甚微,也能使臭氧分子减少到形成“空洞”。
21、我国科学家新近提出,仅仅是氟利昂的作用还不够,太阳风射来的粒子流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向地磁两极集中,并破坏了那里的臭氧分子,这才是主要原因。
22、(杨学祥,1999)而无论如何,人为地将氯离子送进大气,终是一种有害行为。
23、20世纪70年代,当时英国的科学家通过观测首先发现,在地球南极上空的大气层中,臭氧的含量开始逐渐减少,尤其在每年的9-10月(这时相当于南半球的春季)减少更为明显。
24、美国的“云雨7号”卫星进一步探测表明,臭氧减少的区域位于南极上空,呈椭圆形,1985年已和美国整个国土面积相似。
25、这一切就好像天空塌陷了一块似的,科学家把这个现象称为南极臭氧洞。
26、南极臭氧洞的发现使人们深感不安,它表明包围在地球外的臭氧层已经处于危机之中。
27、于是科学家在南极设立了研究中心,进一步研究臭氧层的破坏情况。
28、1989年,科学家又赴北极进行考察研究,结果发现北极上空的臭氧层也已遭到严重破坏,但程度比南极要轻一些。
29、 臭氧是大气中的微量气体之一,其主要浓集在平流层中20-25km的高空,即大气的臭氧层。
30、臭氧层对保护地球上的生命界以及调节地球的气候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1、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在平流层内运行的飞行器日益增多,人类活动产生的一些痕量气体如NO。
32、和氯氟烃等进入平流层,使臭氧层遭到破坏,以致于在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空洞”。
33、导致大气中臭氧减少和耗竭的物质,主要是平流层内超音速飞机排放的大量NO。
34、以及人类大量生产与使用的氯氟烃化合物(氟利昂),如CFCl3(氟利昂-11)、CF2Cl2(氟利昂-12)等。
35、1973年,全球这两种氟利昂的产量达480万、,其大部分进入低层大气,再进入臭氧层。
36、氟利昂在对流层内性质稳定,但进入臭氧层后,易与臭氧发生反应而消耗臭氧,以致降低臭氧层中O3浓度。
37、2011年,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监测数据显示,风云三号卫星臭氧总量探测仪在北极上空监测到一个明显的臭氧低值区,在该低值区内臭氧总量是正常情况下平均值的一半左右,部分地区的臭氧总量达到了臭氧洞的标准(220DU)。
38、虽然没有形成南极上空那样规模的臭氧洞,但由于北半球人口密度远高于南半球,臭氧低值区覆盖的范围内紫外线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比南极臭氧洞更重要。
39、导致北极臭氧洞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春季极寒冷的极涡内生成了极地平流层云,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释放出破坏臭氧的卤素原子。
40、同期监测到的北半球臭氧总量分布,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在三月份北极地区的臭氧含量很高,大部分地区范围在400DU以上,其中接近或大于500DU的区域占很大比例。
41、北极圈内的大部分地区臭氧总量降到了200~300DU,部分地区达到了臭氧洞的标准。
42、此结论与国外科学家的最新地面观测结果基本一致。
43、德国物理学家马库斯·雷克斯表示,北极30个臭氧监测站获得的初始数据显示,冬季臭氧浓度下降的情况比以往更严重。
44、他说,在春天来临之前,“第一个北极臭氧洞也许已经形成,这种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可能将被载入史册。
45、目前下定论还为时尚早,不过请静候我们的进一步消息”。
46、据专家说,臭氧浓度较低的地区可能向南最远已经延伸到纽约上空,他们发出警告说,皮肤癌风险或将提升。
47、北极上空2011年春天臭氧减少状况超出先前观测记录,首次像南极上空那样出现臭氧空洞,面积最大时相当于5个德国。
48、这个臭氧空洞主要因北极地区罕见长时间寒冬而形成,一度于4月移至东部欧洲、俄罗斯和蒙古国上空,使人们承受高于一般程度但并不持续的太阳紫外线照射。
49、这项研究由来自美国、加拿大、芬兰、丹麦、日本等9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完成,研究报告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
50、研究人员说,2010冬天至2011春天,北极地区15公里至23公里的高空臭氧严重减少,最大幅度减少发生在18公里至20公里的位置,减少幅度超过80%。
51、2011年3月至4月上旬,研究人员连续27天观测到极低的总柱状臭氧值。
52、“低于250多布森单位的最大区域大约200万平方公里,大概5倍于德国或加州。
53、”研究人员认为,北极首次出现臭氧空洞由极地涡旋引发,但不是因为冷,而是因为冷的时间更长,致使能够破坏臭氧的含氯化合物更活跃,以至于观测到比往年冬天厉害得多的臭氧减少。
54、另一名研究人员表示,“自有仪器记录以来,北极从没有出现”这样长时间的寒冬。
55、究竟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需要“花数年时间详细研究”。
56、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从1995年开始,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57、联合国大会确立“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的目的是纪念1987年9月16日签署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要求所有缔约的国家根据“议定书”及其修正案的目标,采取具体行动纪念这一特殊日子。
58、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1976年起陆续召开了各种国际会议,通过了一系列保护臭氧层的决议。
59、尤其在1985年发现了在南极周围臭氧层明显变薄,即所谓的“南极臭氧洞”问题之后,国际上保护臭氧层以及保护人类子孙后代的呼声更加高涨。
60、大事记1977年4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召开了有32个国家参加的“评价整个臭氧层”国际会议。
61、会议通过了第一个“关于臭氧层行动的世界计划”。
62、这个计划包括监测臭氧和太阳辐射、评价臭氧耗损对人类健康影响、对生态系统和气候影响等,并要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一个臭氧层问题协调委员会。
63、1980年,协调委员会提出了臭氧耗损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地球的生态系统这一评价结论。
64、198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建立了一个工作小组起草保护臭氧层的全球性公约。
65、经过4年的艰苦工作,1985年4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通过了有关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66、该公约从1988年9月生效。
67、这个公约只规定了交换有关臭氧层信息和数据的条款,但是对控制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条款却没有约束力。
68、以后在《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基础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了进一步对氯氟烃类物质进行控制,在审查世界各国氯氟烃类物质生产、使用、贸易的统计情况后,通过多次国际会议协商和讨论,于1987年9月16日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并于1989年1月1日起生效。
69、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参与条约的每个成员组织,将冻结并依照缩减时间表来减少5种氟利昂的生产和消耗,冻结并减少3种溴化物的生产和消耗。
70、5种氟利昂的大部分消耗量,从1989年7月1日起冻结在1986年使用量的水平上;从1993年7月1日起,其消耗量不得超过1986年使用量的80%;从1998年7月1日起,减少到1986年使用量的50%。
71、蒙特利尔议定书实施后的调查表明,根据议定书规定的控制进程及效果并不理想。
72、1989年3月~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连续召开了保护臭氧层伦敦会议与《公约》和《议定书》缔约国第一次会议——赫尔辛基会议,进一步强调保护臭氧层的紧迫性,并于1989年5月2日通过了《保护臭氧层赫尔辛基宣言》,鼓励所有尚未参加《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及《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国家尽早参加;同意在适当考虑发展中国家特别情况下,尽可能地但不迟于2000年取消受控制氯氟烃类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尽可能早地控制和削减其它消耗臭氧层的物质;加速替代产品和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发展中国家获得有关科学情报、研究成果和培训,并寻求发展适当资金机制促进以最低价格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和替换设备。
73、1990年6月20~29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伦敦召开了关于控制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第二次会议。
74、57个缔约国中的53个国家的环境部长或高级官员及参加议定书的欧洲共同体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75、此外,还有49个非缔约国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76、这次会议又通过了若干补充条款,修正和扩大了对有害臭氧层物质的控制范围,受控物质从原来的2类8种扩大到7类上百种。
77、规定缔约国在2000年或更早的时间里淘汰氟利昂和哈龙;四氯化碳到1995年将减少85%,到2000年将全部被淘汰;到2000年,三氯乙烷将减少70%,2005年以前全部被淘汰。
78、这次会议对第一次会议通过的议定书中未涉及到“过渡物质”——氢氟氯烃(HCFCs)(这种物质对臭氧层的潜在危险远小于氟利昂),也提出了反对无节制地使用的要求。
79、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第二次会议建立了国际臭氧层保护基金会,最初3年的金额为2.4亿美元。
80、这笔钱将主要用于发展中国家氟里昂替代物的研究、人员培训和进行区域研究,并要面向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整体需求。
81、到目前为止,已有150多个政府批准了这项条约。
82、生产和消费氯氟烃(CFCs)和其它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已经被奇迹般地减少了将近70%。
83、氯氟烃的重复利用被广泛地采用。
84、而且,臭氧安全技术已经可行并被广泛采用。
85、监测表明,大气中消耗臭氧层物质增长速度已经逐渐减慢。
86、大气中甲基溴的含量也已经减少。
87、但是,臭氧层是脆弱的,只有社会各方面包括消费者不断地支持,保护臭氧层的斗争才能最终赢得胜利。
88、进一步表明了国际社会对臭氧层耗损问题的关注和对保护臭氧层的共识。
89、为加强对保护臭氧层工作的领导,我国成立了由国家环保局等18个部委组成的国家保护臭氧层领导小组。
90、在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下,编制了《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并于1993年得到国务院的批准,成为我国开展保护臭氧层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91、在此基础上又制定了化工、家用制冷等8个行业的淘汰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各行业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原则、政策、计划和优先项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92、以上述两个文件为依据,我国积极组织申报和实施蒙特利尔多边基金项目。
93、截止到1997年6月,多边基金执委会共批准了我国210个项目,获得赠款总额1.5亿美元。
94、为配合履行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国家正在逐步制定并采取一定的法规和措施,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使用予以控制,对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生产和应用予以引导和鼓励,如生产配额、环境标志、税收价格调节、进出口控制、投资控制等政策。
95、已有一些规定出台。
96、除此之外,我国还开展了保护臭氧层的宣传、国际合作和科研等方面的活动,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保护臭氧层的意识,并积极参与到这项保护地球环境的行动中。
97、经过这些努力,我国保护臭氧层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98、许多企业或利用多边基金,或利用自有资金进行了生产线的转换。
99、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约2万吨;一批替代产品已经面市,为削减乃至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创造了条件。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