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阪泉之战是哪两人之间的战争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2、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3、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躯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4、”由此可知阪泉之战发生于神农氏时代之末,由原始农业的发明所开创的全盛时期氏族制度早已走向衰落,为物质利益而进行的战争日益增多,给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威胁,社会分化日益加剧,氏族制度的习惯法对于调节社会矛盾已显得无能为力了。
5、为了应付越来越多的战争,旨先是亲属部落联合在一起,结成联盟,进而又结成范围更大的联合体,武力强大的黄帝部落用暴力征服不顺从者,根据“以力为雄”的原则,成为享有很高威信的“酋豪”,很多较弱小的部落纷纷投靠,以求得保护。
6、然而活动地区相近的炎帝部落也在四方征讨,扩大自己的势力,同样想占有雄者的地位,为此,两强相遇,黄帝、炎帝间终于发生了阪泉之战。
7、 这是华夏集团内部两个同源共祖的远缘亲属部落间的一场争雄的战争。
8、因为据《国语·晋语四》记载,在口耳相传的谱系中,他们的先祖都是从与有峤氏互为婚姻集团的少典氏分裂出的女儿氏族,一个发祥于姬水,当即古漆水,发源于今陕西麟游西偏北的杜林,于今武功入渭。
9、以姬水成者,即姬氏族 ,另一个发祥于姜水,在今陕西境内的渭水上游一带,今宝鸡尚有清姜河 ,以姜水成者,即姜氏族。
10、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这两个古氏族日益繁荣、昌盛,分裂出很多女儿氏族,发展成很多部落,除了留在祖居之地的以外也有不少支系四外发展,开辟新的生存空间。
11、距今五千年前登上历史舞台的黄帝和炎帝,就是东向发展,到达今河北、河南的姬、姜两古族的后裔。
12、 黄帝,姬姓,传说他都有熊,即今河南新郑,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
13、炎帝,姜姓,是发祥于姜水的那支古族后裔。
14、不过由于两汉之际,曾对传说时代的古史系统进行了一次大整理,此后记载中多见“炎帝神农氏”的用语,因此长久以来,对阪泉之战与黄帝对阵的一方究竟是谁,曾有不少歧义。
15、传统的说法是黄帝与“炎帝神农氏”作战,因此近人提出这场大战应是“炎黄之战”,在北京延庆阪泉村建“炎黄联合纪念碑”,这实为历史的误会。
16、就司马迁撰写的《史记》看,西汉以前的传说中,炎帝与神农氏本不是一个人,如《五帝本纪》载阪泉之战经过,说因神农氏世衰,对诸侯间相侵伐“弗能征”,黄帝、炎帝才代之而起,互相争战。
17、清代学者崔述注意到,“前文言衰弱,凡两称神农氏,皆不言炎帝,后文言征伐,凡两称炎帝,皆不言神农氏”,可知与黄帝战者自为炎帝,与神农无涉;其后又有“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此处又不言炎帝,可知帝于黄帝之前者是神农,与炎帝无涉 。
18、此后一些学者进而考证了“炎帝神农氏”这一用语的形成过程。
19、实际上,将阪泉之战的黄帝、炎帝称之为“黄炎”早在战国典籍上就已流行了,而“炎黄”一语的出现较晚,代表了与“黄炎”完全不同的概念。
20、所以,阪泉之战是黄炎之间的战争,不能称“炎黄之战”。
21、还有研究者认为黄帝、炎帝既然同源共祖,姬、姜两姓又世为婚姻,因而不应自相火并,阪泉之战与黄帝对阵的不是炎帝,而是伐灭了炎帝并袭用其名的蚩尤,或说阪泉之战就是涿鹿之战在传说中的分化,讹传。
22、 然而,黄帝、炎帝虽是远缘亲属部落,但阪泉之战时,距两部落先祖从同一母氏族中分裂出来,又沿不同路线东渐之时已很遥远了,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发展已瓦解了血缘亲属同生共死的古老团结,形成“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的新观念,那么这种远缘亲属部落间的争雄战争应是在所难免的。
23、而且这时的部落很多,战争也很多,有大量的考古发现为证,口耳相传的历史,在流传过程中既会有分化,也会有综合,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的某些记载即使有相通之处,也不能论定就是一场战争。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