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2020 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即将启动,确定保护目标至关重要。然而,当前的全球保护目标侧重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而忽略了生态系统服务和脆弱性。
在近期发表在One Earth 上的一项研究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XTBG) 的研究人员及其合作者提出了一个结合生态系统服务、生态敏感性和生物多样性指标(涉及 10,311 个物种)的框架,以中国的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确定东南亚 (M-SEA) 的生态优先级。
中国实施了生态红线政策(ERP),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的一系列不同规定为基础,其中生态保护红线是主要组成部分。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基本完成。这些线将用于确定该国的重要生态区,并在这些地区实施严格保护。
研究人员评估了 M-SEA 内作为跨国合作目标的现有保护网络和生态红线区域的代表性和差距。
他们共选择了 11 个指标,包括多样性(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植物)、敏感性(酸雨、栖息地和土壤侵蚀)和服务提供(保水、碳储存和土壤保持)的指标。 ),基于 M-SEA 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的作用和区域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关键经济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参与者,两者都提供关键的生态系统服务。
结果表明,M-SEA 国家面临的工作量各不相同,而且一些国家很少保护优先事项。
结果进一步表明,生态红线区 (ERA) 应根据所提供的所有 11 项指标中的共同效益水平(即高于商定基线的额外生物多样性效益)分三个层次实施。
由于多样性、敏感性和服务热点在空间上相互重叠,所以优先保护三类热点重叠的区域,其次是有两类热点的区域。在第一层,具有超过三个重叠热点指标的区域(M-SEA 整个领土的 16%)受到保护。在二级中,具有两个或更多重叠热点指标的区域 (33%) 受到保护。第三层保护所有剩余的非重叠热点 (51%)。
“我们建议保护目标应该是第一阶段M-SEA全境的16%优先考虑所有三个领域(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敏感性),M-SEA全境的33%优先考虑。第二阶段的 SEA,以及第三阶段其余热点地区的 M-SEA 全境的 51%。这可以为 2030 年的任务和 2050 年的愿景提供目标,”主要作者白杨博士说。研究。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