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灭绝、外来植物的引入、气候变化和污染都是人类活动导致生物群落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尽管对这些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大多数调查只关注其中一个驱动因素,而且通常集中在局部区域而不是全球范围内。
在 12 月 6 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编制了一个包含全球超过 200,000 种植物物种的数据集,以证明物种灭绝和非本地入侵植物在人类世(当前由人类活动主导的地质时代)重组植物群落的程度。
主要作者、哈佛大学植物标本馆和有机进化生物学系的前博士后研究员 Barnabas H. Daru 说:“关于动物群落如何应对全球变化的知识很多,但我们对如何应对全球变化知之甚少。”植物群落正在应对全球变化。”
几年前,Daru 与哈佛大学有机和进化生物学系的资深作者 Charles C. Davis 教授和哈佛大学植物标本馆维管植物馆长的实验室合作,通过绘制北美生物群落图开始了该项目。随着项目的进展,Daru 将其扩展到包括澳大利亚、南非、欧洲和中国的生物群落。该研究调查了景观和植物群落是如何变化的,特别是在大约 500 年前东西半球连接之后。分析大规模捕捉到物种在不同景观中的独特性的显着丧失,导致达鲁询问导致这些变化的因素是什么。
达鲁指出,非本地物种的灭绝和归化导致生物同质化——本地物种逐渐被本地传播的非本地物种取代——导致物种和进化差异的减少。生物同质化也会对关键的生态系统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为了评估这些影响,达鲁从绘制生物群落图转向量化这些过程。
虽然非本地植物的灭绝和归化都可以推动同质化,但研究表明,无论灭绝情况如何,人类归化的非本地植物导致生物同质化的最大因素。这些变化发生在大约 500 年的短暂进化跨度内,并且是由人类在景观中移动生物体有意或无意地促成的。
“植物是基础物种。它们维持食物链并推动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戴维斯说。“这意味着植物分布通常是其他生物的生物地理历史的基础,因此了解人为变化对植物群落的影响非常重要。”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