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健康网
夏天已悄然临近,立夏与立秋之间的三个月称为夏三月,夏三月天气炎热,我们该如何调养我们的身心呢?
《黄帝内经》有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夏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意为夏季是草木繁衍秀美的季节,天地阴阳之气相交,一切植物开花结实,夏季昼长夜短,人们的起居也要顺应天时的变化,晚睡早起。情志应保持愉快,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天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律,就会损伤心气,到了秋天就会使收敛的能力不足,容易发生疟疾、感冒、痢疾等病,在夏天种下的病根到了冬至这天则容易发生重病。针对当前人们生活情况,药师想提出夏季养生人们需要特别注意的几点。
一、预防暑热
夏季温湿度较高,暑热邪盛,致心火上炎,容易出现心烦口渴,倦怠乏力,可使用薄荷、金银花、菊花、麦冬、绿豆、赤小豆等来清热祛暑。
也可以自制参莲茶服用,西洋参15g、莲子(带心)50g、麦冬25g,打粉,开水冲服,具有清热生津、益气养阴、提神醒脑的功效。
也可以使用扁豆花6g,厚朴6g,金银花5g,枳实3g,香薷3g,甘草5g,玉竹10g,煎水代茶饮,具有预防暑湿伤身之效。
二、防寒
如今,空调、风扇、水果、冷饮几乎成为夏季必备品,防暑降温条件较以前大大改善。所谓物极必反,如果过分贪凉,反而增加夏季风寒湿邪的侵袭问题,不得不防。夏季天气热,这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人要顺应自然,而“心静”是抵御热浪的一大法宝。现代研究发现,当人保持安静的心态时,机体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明显减少,因而基础代谢减慢,人们因出汗等现象而产生的“热感”就会减轻。所以,越是天热,越要“心静”。
此外还应做到这三点:
1、家中使用空调时,使室温不低于25℃;
2、工作环境温度太低时要用衣物保护好关节及腰背;
3、夏季人体内部阳气相对不足,不应吃冷饮,水果等生冷之物一次不要吃太多,以防损伤脾胃阳气。
三、饮食清淡
夏季饮食上也要选择清淡、爽口、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保生心鉴》有云:“暑气酷烈,炼石流金于外,心火焚炽于内,古人于是时独宿、淡味。”故夏天天气炎热, 饮食宜清淡,应多吃容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油腻辛辣的食物不宜多吃,而要清淡为主,多吃蔬菜、瘦肉和时令水果。
薏米冬瓜汤:薏苡仁30g,冬瓜250g,猪瘦肉150g,加水适量,煲汤食用,具有利水除湿之效。此外,饮食中可适当添加一些辛香发散之品,如紫苏叶、花椒、陈皮、香菜、生姜、砂仁、豆蔻、草果等,可以化湿降浊,调节胃肠功能。
四、补充津液
夏季汗出较多,易伤阴,多食用米汤能轻易达到保胃气,存津液的效果。制作上使用少量粳米(东北大米)而非其它品种大米加水熬制。在《伤寒论》中就有7个方剂在煎煮时需要加粳米。粳米有保胃气的作用,经水熬制的米汤具有很好的补津液之效。
五、注重健脾
夏季暑多夹湿,湿邪困脾,运化失常;水湿内停会产生腹胀、腹泻;水谷不运则会精气不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神疲乏力等。这时可使用健脾除湿、芳香化湿、淡渗利尿等方法,在饮食中要多食用山药、莲子、茯苓、薏苡仁、 藿香、紫苏、陈皮等食品,祛除水湿。出现胃脘胀满不适,食欲不佳,舌苔白厚时,可以使用春砂仁6g, 陈皮3g,荷叶3g,开水冲泡,代茶饮,具有醒脾开胃,温中化湿之效。还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香砂养胃丸、藿香正气系列中成药。
六、冬病夏治
夏季天地之间阳气充足,我们要善于“用热”,因此夏季是治疗脾胃虚寒型的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最佳时机。该病临床表现为胃部畏寒、隐痛,喜温喜按,脘腹痞满,乏力纳呆,大便溏薄等。患者可在夏季服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等。此外,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使用三伏贴、艾灸、刮痧等,扶正固本,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七、运动适量
夏季运动量不宜过于剧烈,应以运动后少量出汗为宜,切不可大汗淋漓。运动量过大,出汗过多会损伤心阴。夏季锻炼可以选择太极拳。太极拳动作包含阴阳消长的理念,可谓是夏季最佳运动之一。
标签: 夏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