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由于行业的多样性,从事不同工作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也不一样。一般按因素性质分为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以及工效学和心理紧张因素,按其来源分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劳动过程及生产环境中的危害因素。
生产过程产生的危害因素
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危害因素包括化学危害因素、物理危害因素和生物危害因素。
化学因素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
生产性毒物包括:(1)金属及类金属,如铅、汞、锰、砷等;(2)有机溶剂,如苯及苯系物、二氯乙烷、正己烷、二硫化碳等;(3)刺激性气体,如氯气、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等;(4)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氢等;(5)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三硝基甲苯、联苯胺等;(6)高分子化合物,如氯乙烯、氯丁二烯、丙烯晴、二异氰酸甲苯酯及含氟塑料等;(7)农药,如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等。
生产性粉尘包括无机粉尘、有机粉尘以及混合性粉尘三类。工农业生产的各行各业均可产生生产性粉尘,它是污染作业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性有害因素,可引起包括尘肺病在内的多种职业性疾病。
物理因素包括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低温、高湿、强热辐射、高气流;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α射线、β粒子、γ射线等。
生物因素包括细菌,如屠宰、皮毛加工等作业,可接触到炭疽杆菌、布鲁氏菌等;病毒,如森林作业,可能因带森林脑炎病毒的蜱的叮咬而感染森林脑炎;医疗卫生作业,可能因感染艾滋病毒而引起职业性艾滋病等;其他,如森林作业,可能因带伯氏疏螺旋体的蜱的叮咬而感染莱姆病等。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常见于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等,可导致劳动者精神(心理)过度紧张等;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发音器官过度紧张等,劳动工具设计不科学或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可导致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等;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如机动车驾驶等。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常见的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冬季低温及井下高温高湿环境等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不符合职业卫生标准,如有害工序、工种和无害工序、工种安排在同一车间;通风不良、采光照明不足等;由不合理生产过程、工作场所缺乏卫生防护设施或不当管理所致环境污染,如产生粉尘、有毒物质的车间或岗位未设置除尘、排毒设施等。
在实际生产场所和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
如何做好职业病防护
职业病的预防必须遵循三级预防原则:一是从源头上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使劳动者尽可能不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二是加强对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实施健康监护,早期发现病人,及时处理,及时治疗,三是对罹患职业病或可能受到健康损害的劳动者积极治疗,减少痛苦,促进康复。
标签: 职业危害因素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