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中医药工作面临哪些困难?有些什么样的问题?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找到怎样的解决方法?中医药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刘清源:
第一,中医药的发展问题,首先在自身。第二,民众认知问题。第三,方向问题。
中医药诞生几千年,一直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也一直在独立发展中。正因为古代一直是独立发展,有些问题没能暴露出来。西学东渐,尤其是西医进来以后,现代西医,因为其基于生命科学,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上显示了比中医药更好的疗效,比如对付细菌感染,比如外科手术,打了中医药一个措手不及,以致很多人质疑中医,甚至否定中医。而西医的普及又进一步压缩了中医的生存空间,致使中医的发展举步维艰。
1、诊断体系
中医药自身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其诊断体系。中医都是一些概念,没有办法都落实到物质层面,这就容易产生混乱和偏差。中医的八纲辨证都是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等,都没办法界定标准。中医都是概念,要掌握中医那套东西,一般人比较难。中医的诊断标准叫做八纲辨证,或者是十二纲辨证,诊断没办法标准化、数据化。中医的基础理论具有相当的哲学性,让人觉得很玄奥很神秘,理解中医容易产生偏差。它是抽象的一个概念,阴一点阳一点,全部都是症状。中医为什么发展不起来?我觉得首在诊断体系很难掌握,空间弹性太大,无法找到证据,它只是个规律。不像西医那样,如果在肺部找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那么这个就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这就非常准确了,西医有证据。那么中医呢,它没有证据概念,只有规律,你这个症状属于阴虚引起的,肺阴虚,由寒症引起的,病在里,气又比较虚,那我现在要补你的肺气。这一下子就把你搞晕了,他的参照标准比较复杂,反正不容易掌握。
比如说在古代温度就没有标准,因为那个时候没有体温计。现在因为借助了科技工具可以知道发烧到了多少度,甚至借助了红外线仪器,可以看见发烧的温度,就更加直观。我们对疾病,对一些指标,也要变成可视化,比如说我们讲的肾虚到底是什么物质的缺乏,什么物质的流失,或者是什么物质分解不了,残存在体内?我们把肾虚的相关症状都罗列出来,那么跟这个物质是否有关联性,比如说肾虚它会引起腰酸腿疼。我们不能讲的问题也要指明方向。
所以,如何发展中医的诊断体系,让它能够或者接近标准化、数据化,就能让人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2、中医教学的问题
在我们古代的时候,教学其实是你一入门就开始边学、边看、边医的,这个过程它就是实践教学。现在因为大面积培养,没有办法做到像古代那样一对一地教学。那么这个缺陷怎么去补,这个也是需要大家去思考的问题。他是边治、边学、边实践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就掌握了大量的技术的东西,他不是一味地学,然后再到临床上去体验。这个东西是很难弄的。我们炁脉教学的成功,其实也就是边学、边治、边实践,就是我们有很强的实操主义。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古代中医,很多就是动手的教学,这很重要。古代的中医,学医的同时,也要同时学药,他有很多动手的成分。我们现在药基本上不摸了,看不见药,没有去炮制药物,就很难理解所谓的药性。古代学医,很多药要自己去炮制、去加工,加工成各种丸剂、粉剂、汤剂,都要自己干,所以他对药性的理解,就会比我们普通人强,也比现在的中医师要强。
3、时代性
随着我们生产力的发展,它引发的疾病,也跟着发展。我们指导医学的这个东西,是不是也需要做一些延展、延续的研究?因为致病的因素不一样,环境不一样,致病的原因不一样,他的诊断跟治疗的指导意见也要做调整,也就意味着我们的《黄帝内经》中的方法论要做相关的调整。你看那个南洋就没有四季,只有雨季和旱季。我们因为饮食的丰富导致的各种类疾病,是否都应该加上消食的方法为基础来治疗,如痛风、糖尿病、高血压。其实我们在做一个引导性的一个抛砖引玉的概念。
时代的发展,环境不一样,致病因素不一样,饮食的丰富,方法论要做调整,消食的方法治疗糖尿毒、高血压、痛风等等,方式方法也应该不一样——因时制宜,就是发展。
记者:社会对此认知如何?
刘清源:
1、民众的误解
有人说,古代只有中医,可古人的平均寿命都很短;古代的皇帝各方面的条件都是最好的,为什么寿命大都不长呢?
这样的问题,貌似很有道理,其实呢,是不懂得历史的时代性和特殊性。古代帝王普遍不长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古代帝王没有一个不是用一人之命让亿万人享福,也没有不是集万人之福乐于一身,这都是违背自然法则的。再一个呢,就是中医治的是一个疾病的概念,他治的是病,然而生活生命违反规律,它是身体的损耗,也就是磨损,这种磨损伤害性是极大的,很难修复的,不是一种药的成分可以解决,也不是一名好中医可以解决,它是一种纯消耗,就像汽车一样,你损坏了,没法去修复了。
还有民众的平均寿命的问题——民众的寿命不长,是因为古代婴幼儿的夭折率太高,一平均下来,大家的平均寿命当然就短了。再者,古代的生存条件比现在差多了,多数人营养也差——西方人也一样,西方古代的人均寿命不比中国长。正常的情况下,古人的寿命并不短。我们客家人就有一个习俗,没有到60岁死亡的人称之为夭寿,是属于短命的,他的棺材是不能漆成颜色的,只能是白板;反推来说,也就是在我们客家人的民俗里面,认为不到60岁死亡是非正常死亡,那这个风俗就足以说明古人的寿命长短了。那个时候是缺医少药,吃不饱,穿不暖,这些客观的环境影响了祖先的寿命;现在吃饱了穿暖了,应该更积极去探索疾病本身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增进健康。
2、中药成份有毒论
民众对中医的第二个误解,就是认为中药的成分有毒。所谓成分,是西医理解中药的一种概念。在中医里面,只有药效,升降散聚补益的效果,没有成分一说。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但是,中药在制作的过程中是会去除毒性的,叫做“炮制”,通过各种方法去除药材的毒性,并且,炮制的方法不同,同一味中药,治病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还有中药配伍,比如配用甘草是为了解毒——中药配伍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就好比在古代我们快的交通工具是马,那么用西医的眼光看有效的就是马匹,马匹本身,但忽略了马鞍,如果没有马鞍,我们坐久了就会屁股疼,它其实是有匹配的东西。我们现在在提取成分的过程当中只强调了马的作用,那你没有马鞍的话,他的这个副作用就显现出来了。中药本身强调配伍综合,它并不是单个的化学成分,所以古人给你喝中药水剂,他一般来说不超过半个月,超过半个月以后,他认为肠胃功能就有损伤,就要变成丸剂。如果长期服用一种药不好,他就要变成是丸剂、散即粉剂,它就不伤肠胃。这里面其实就是把药物的伤害降到了最低。当然现在也存在药材种植的问题,那是另外一个层面,跟本身的药物的这个层面是没有关联的。所以,我们不能单味的去研究这个所谓的有效成分,要从一个整体去研究,怎么去研究呢?比如说在研究人参的时候,就认为人参皂甙是有效的,那么人参皂甙里面,它那个人参的叶子含人参皂甙是最高的,但是我们吃叶子没效果,必须得吃人参,这就说明人参皂甙是起到补气作用而对人体有益这样的结论并不准确,这个作用方向就走错了。我们现在应该进行跨药物的研究,比如说对有升腾之气的所有的药物,它有没有共同的物质,这个物质是否起到提气的作用——这就是跨药物的研究,研究它的共同物质是什么,而不能够一味药一味药的去研究。还有就是他认为的无效成分,有的时候并不是无效的,或者因为它对人体的作用降低了,有副作用,对人体的有害作用就降低了;或者是因为它提升了我们的有效率。中药的研究要从属性去研究,不能从成份去研究属性,他是寒凉的,为什么这些药称为寒凉药?有些药是升腾的,为什么这些药都可称为升腾药?有些药都是对胎儿有损伤的,为什么这些药都对胎儿有损伤?他的关联物质是什么,这个是值得去深度研究的。我们现在就强调四气五味,这个其实是很要命的,对关联物质一定要去研究。
3、大物质观
在这个研究的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有大物质的概念。
在30年前遥控不被人所知,都会被有心人士划入到鬼神。随着科技的发达进步,确定它有波的存在,它有频谱的不同,它可以实现相关联的连接。那么在这个方面的研究,气的可视化研究也是可以物质化的,能不能把这个东西引出来?你不把这个问题引出来的话,也就说不清楚了,就会划入鬼神玄奥,我们这里讲玄奥,弄到鬼神再到玄奥,就容易出骗子,一旦出骗子了,就影响了整个学科的发展,这是所有中医药人的责任对吧?就是你有责任去做这件事情,这个层面是很高了,就是哲学层面——中医的指导理论其实是哲学的,哲学一般人难懂,就觉得这个是不是很玄啊?现在的理解不到那个层面去,如果理解不到那个层面就觉得是骗术了。江湖郎中有行骗的,但真正的中医不是骗术。所以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所有中医药人的责任。我们要去破解中医的神秘性,让它变成大家都理解的医术。我们不单纯地研究治病,还要破解,就是说不让中医玄学化。最后要做好翻译,正确的翻译。现代人对老一套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平常的东西都理解不了了,他就断层了。我们现在有一些人从小接受的这个科学文化知识,去理解中医,他就对接不上,是错位的,所以他觉得这个不行。从技术层面来说,人们对中医有可能没研究那么深,但是技术层面又能够治疗,这个就是让很多人困惑的地方。所以我们要有大物质概念,不要狭隘地去理解了。现在的很多研究越来越接近于所谓的玄学,对科学的发展有阻碍。我们是可以用大物质思想去破解它的,找到相关联的桥梁。只不过是这个桥梁还没有打通。一个观点叫做好翻译,我们所有中医药人都有责任把它变成非玄幻的解释。如何做好解释翻译工作,这是个方法论问题。如何做好解释翻译呢?第一是:技术手段的对比图可视化,就是用现代的科技手段让人们可以直观地看得见。第二个呢,其实传统经典理论如《黄帝内经》,可能是大家大概是没读懂,因为大众没有明白,因为他们没有进入到那种语境中去。我们现在其实很多东西已经失传了,比如说扁鹊见齐桓侯,扁鹊诊断他的疾病在哪里,其实他是有诊断标准的,要不然他为什么知道他的病在哪里呢?但是,你看连齐桓侯都不信,那就说明他这个诊断标准是极少部分人掌握的。这就是说,扁鹊治病是有病案的,有一些历史的记载,否则的话它就不存在——真正厉害的这套东西是存在的,只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上。那么这就可能变成神秘化的东西。它一旦变成神秘化了以后,就有很多人会去冒充,反正大家不知道。这样就会制约中医药的发展。现在如何让少数人掌握的东西能够被大众所掌握,这是我们中医药人自己要去做的一个功课。
记者:中医的发展方向怎么样?
刘清源:中医跟西医很大的区别在于,他不是实验室医学,西医相对来说都更强调于实验室医学,中医呢,更强调实践医学。中医是实践医学,而西医是实验室医学。
西医的西药生产出来了,不需要你去对西药的这个药性的理解,你只要看说明书用到量就行了,他根本不用去操心这一块。中药就不一样,要有对药性的理解,就知道在某个用药的过程当中,我大概用这个药用多少分,他的升腾的力量大概是多少,这个药性是怎么样,他就有理解,升到多少是恰到好处。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重要研究,没有研究到这个程度,升腾的概念到底是升多少;降,到底是降多少,排泄到底是泄多少,他们没有概念,对这种药性的理解,他没有概念。西药的作用机理不一样。还有就是,中国从古代到现在,他这个度量衡其实是一直在变化,就同样的一升一斗啊,还是不一样的,量词产生变化,因为生产力产生变化,对量的一个概念,你看古人讲的万丈高楼,他的万丈高楼可能五层楼它就觉得是万丈高楼了,是不是?因为他这个生产力盖50层楼,难死了是不是?
你真的要理解中医,懂得扁鹊就可以了,因为他掌握了更高维的那些东西。我接下来研究个什么东西呢?肿瘤。我们人体里面有一个东西长得最快就是胚胎,十个月它就长成十来斤,是长得最快的。我们药物里面所有对胚胎有伤害的,就是会引起所谓流产或死胎的这些东西啊,它是不是会对肿瘤有抑制作用,是不是和治疗肿瘤的药物有共性?如果有,又是什么?反过来思维,是不是能够抑制肿瘤,能不能治好肿瘤,你的肿瘤没有这么有生命力吗?这是不是很有意意义啊?这其实都是中医发展的方向。这是一个方面。再一个就是我讲的所有升腾的药物,都有升腾作用的,这一共性的药物,它的共同的物质是什么?或者是他就是因为基因缺陷,那么他的基因缺陷,缺陷在哪里?了解了这些,那它是不是就对我们人体里面有起到这个作用?这是对药物研究的方向,你不能单病种的药物去研究,就是一种是抑制生长的,一种是促进生长的。我把那个所有对胚胎有影响的药物全部拿来,是不是对孕妇禁用,孕妇禁用这些药物为什么?补血的,为什么它补血?把所有补血的药物全部弄出来是不是?那么它这个是什么物质?——解决了这些问题,就会带来中药的革命,你说是不是?
(原标题《中医药发展需要解决三大问题》)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