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乐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念珠菌的表现,念珠菌病诊断及治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疾病简介:
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主要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原发性或继发性感染,可累及皮肤、黏膜,甚至全身感染。念珠菌是人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和皮肤中的正常菌群。当全身或局部免疫力下降时,
如果大量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该疾病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途径引起。医源性污染也会导致这种疾病。临床表现可分为粘膜病变、皮肤病变、全身感染、念珠菌引起的过敏性疾病。
治疗上,应去除一切与本病发生有关的诱因,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系统或局部应用抗真菌诊断和治疗。
疾病原因:
白色念珠菌是该病的主要病原体。正常情况下,这种细菌呈椭圆形,与身体共生,不致病。当某些因素破坏了这种平衡状态,如机体正常防御功能的损害导致内源性感染时,
外伤、抗生素和细胞毒性药物的应用导致菌群失调或粘膜屏障功能改变、皮质类固醇应用、营养失调、免疫功能缺陷等。而白色念珠菌由酵母相变为菌丝体相,在局部大量生长繁殖,引起皮肤、粘膜甚至全身感染。
该菌株的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很像酵母,直径为3 ~ 6微米,比葡萄球菌大5 ~ 6倍。它是革兰氏阳性的,但是它的着色不均匀。通过出芽繁殖。常见的是真菌细胞在病斑物质中萌发产生假菌丝,长短不一,不分枝。
假菌丝收缩并破裂,变成出芽细菌。干酪样的浅灰色湿润菌落可以在萨保弱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很快就会形成分枝并延伸到琼脂中。菌落显微镜检查显示,表层为椭圆形出芽细胞,底层有许多假菌丝。如果接种在玉米琼脂培养基上,
可以产生白色念珠菌特有圆形厚膜孢子。此外,念珠菌中还有少数其他致病菌,如鳄鱼念珠菌、星状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
发病机理:
脑膜炎球菌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受三个因素影响。
机体:首先是细胞免疫缺陷,表现为对念珠菌抗原皮试无反应。体外经念珠菌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转化率低,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合成减少或缺乏。其次,吞噬细胞数量减少,趋化性丧失,吞噬和杀菌能力下降。
此外,髓过氧化物酶缺乏、转铁蛋白减少和血清铁增加、锌离子缺乏、高血糖、维生素A缺乏、皮肤损伤等均可诱发念珠菌病。
细菌方面,白色念珠菌的孢子壁主要由糖原和甘露聚糖组成,可加强白色念珠菌的粘附,引起感染。实验表明,带芽管的白色念珠菌比单纯孢子有更强的粘附力。其次,白色念珠菌在组织中往往是菌丝体,相比孢子不易被吞噬。
所以它的致病性增加,其他念珠菌形成菌丝的能力弱,所以它的致病性也弱。此外,念珠菌还可能产生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的毒素和一些水解酶,这些毒素和水解酶可能会损害身体组织并引起感染。
医源性方面:如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放化疗的应用;导管、输液(特别是肠外营养治疗)、手术(特别是胃肠和人工瓣膜手术)、烧伤等。会降低身体的防御功能。
或者为病菌的入侵创造条件,增加感染几率。
病理生理学:
浅表性皮损,原发损害可在角质层下出现类似脓疱病或脓疱病,有时呈海绵状变性,角质层内仅有少量真菌存在,为白色念珠菌菌丝和卵圆形孢子。念珠菌肉芽肿表现为明显的乳头状增生和过度角化。
真皮内可见致密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多核巨细胞等炎性浸润,可深入真皮,直达皮下组织。炎症细胞周围可见菌丝和孢子。内脏损伤在病理上可表现为大范围的由孢子和菌丝组成的块状物,炎症可较轻。
临床表现:
1.多组:念珠菌是条件致病菌。当机体正常防御功能受损时,导致内源性感染、创伤、抗生素应用和细胞毒性药物使用,导致菌群失调或粘膜屏障功能改变、皮质类固醇应用、营养失调、免疫功能障碍等。
可能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
2、疾病症状:
根据感染的部位,疾病可分为三类:粘膜病变、皮肤病变、全身感染、念珠菌引起的过敏性疾病。它们介绍如下:
(1)粘膜病变:
口腔念珠菌病:鹅口疮最常见。口腔黏膜表面可见灰白色膜状斑点,基底湿润微红,可浸渍。新生儿口腔pH值低有利于念珠菌生长,引起此病,或经产道分娩时感染。成人的行为与儿童相似,
如果没有明确的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的病史,要注意寻找HIV感染的证据,如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或血清抗体阳性等。念珠菌性唇炎时,可出现局部散在糜烂。
阴道炎或龟头炎:白色念珠菌是阴道的正常菌群,过度生长可引起严重瘙痒、白带增多等。据统计,70的成年女性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发生念珠菌性阴道炎。糖尿病、应用抗生素及妊娠是本病的诱发因素。
可见阴唇出现红斑、浸渍,阴道内可见豆腐渣样分泌物,宫颈充血、肿胀、糜烂。念珠菌性龟头炎或阴茎包皮炎通常由患有念珠菌性阴道炎的配偶传染,在龟头及冠状沟上可见浅红色糜烂及薄壁脓疱,镜检及培养结果常阴性。
支气管及肺念珠菌病:患者可有咳嗽、痰多,肺底部可出现罗音,X线可见肺门及支气管影增宽,或如粟粒样结核样的影像学表现。原发肺念珠菌病较少见,常由其他病灶播散或败血症引起,痰涂片易找到念珠菌。
消化道念珠菌病:食道念珠菌病常由口腔念珠菌病发展而来。念珠菌性肠炎有时呈“过敏性结肠炎”样表现。婴儿鹅口疮常致肛周病变,伴瘙痒,肠道症状轻微。
(2)皮肤病变:
擦烂性念珠菌病:最常见于腋、腹股沟、乳房下、脐部等处,在红斑基础上糜烂渗出,边缘呈扇形,周边有水疱、脓疱。
甲沟炎及甲真菌病慢性甲沟炎:甲沟红肿疼痛或指(趾)甲增厚、变硬、带棕色,有条纹。
尿布皮炎:常由于不换洗尿布引起,或继发于婴儿肛周及口腔念珠菌病。发生在皮肤上可表现为鳞屑性红斑,出现针尖至粟粒样水疱。
扁平苔癣样皮肤念珠菌病:婴儿、儿童多见,好发于颈、肩背等非摩擦部位,伴有轻度瘙痒,有时可呈鳞屑性丘疹样损害,类似扁平苔癣。真菌检查常阳性。
念珠菌性肉芽肿:皮损为富含血管的丘疹,其上可见黏着的棕黄色厚痂。面部为好发部位,常伴免疫缺陷及淋巴细胞减少。
(3)系统性感染:即念珠菌侵入内脏或血液而引起的各种病症,如尿路感染、心内膜炎、脑膜炎及败血症等,这些应与内科疾病及细菌感染性疾病相鉴别。
(4)念珠菌所致变态反应性疾病:由念珠菌代谢产物所致的变态反应称为念珠菌疹,常为无菌性成群水泡性损害,位于指间或身体其他部位,代谢产物引发的变态反应还可表现为湿疹、哮喘、胃炎等,
甚至出现过敏性结肠综合征及远心性多形红斑。
诊断鉴别:
1、诊断:
(1)真菌学诊断:所有患者的确诊必须有真菌培养阳性的结果。标本直接镜检发现大量菌丝和成群芽孢有诊断意义。如只见芽孢,特别是在痰或阴道分泌物中可能属于正常带菌。无临床意义。
菌丝的存在表示念珠菌处于致病状态。
(2)病理诊断:皮肤病变原发损害可出现类似脓疱疮或角质层下脓疱病,有时为海绵样变,角质层内只存在少量真菌,为白色念珠菌菌丝及卵圆形孢子。念珠菌性肉芽肿呈明显乳头瘤样增生及角化过度,
真皮内可见致密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等炎性浸润,可深入真皮直至皮下组织。在炎症细胞周围可见菌丝及孢子。内脏损害病理上可表现为广泛的由孢子及菌丝构成的块状物,炎症表现可以轻微。
组织学检查可鉴定念珠菌,但不能确定菌种。
(3)血清学诊断:念珠菌孢壁主要由糖原、甘露聚糖等组成,后者水解后形成甘露糖,不断脱落形成代谢产物,
利用ELISA或AB-ELISA法测定血清念珠菌多糖抗原对于部分系统性和播散性念珠菌病的诊断更及时、准确。
(4)临床诊断:临床表现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同时存在诱发因素而查菌又阳性(指常规真菌检查)时,应考虑念珠菌病的可能,并作进一步检查。另外,成人出现鹅口疮标志着系深部念珠菌病的早期表现,不可忽视,
并注意排查HIV感染等潜在疾病。
2、鉴别诊断:新生儿鹅口疮需要与白斑病、扁平苔癣、三期梅毒等鉴别。念珠菌性阴道炎需与滴虫性阴道炎鉴别。系统感染时应与其他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等鉴别。
疾病治疗:
尽量去除一切与本病发生有关的诱因,如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积极治疗潜在疾病,同时积极抗念珠菌治疗。
1、局部治疗:
(1)口腔念珠菌病:口含制霉菌素片,每次0.25-0.5g,每日2-3次;
(2)皮肤念珠菌病:可外用1联苯苄唑乳膏等,伴红痱的丘疹形念珠菌病尚可外搽含制霉菌素的硫磺炉甘石洗剂,每日4一6次。间擦疹可加用扑粉。
(3)念珠菌性阴道炎:制霉菌素栓剂(每个5万一10万U), 每晚一次,连用1一2周。
2、全身治疗:
主要适用于系统性念珠菌病=感染,或部分严重、顽固的皮肤粘膜念珠菌病。
(1)制霉菌素:每日200万400万U,分4次口服,儿童5万10万U/kg?d。该药在肠内极少吸收,主要用于消化道念珠菌病。
(2)酮康唑:0.2g,每日一次。疗程视感染类型和患者的反应而定。肝功能异常者慎用。
(3)伊曲康唑: 200mg,每日一次,连用4周以上。
(4)两性霉素B:0.51mg/kg?d,静脉点滴,合并口服5氟尿嘧啶(150一200mg/kg?d),可有一定协同作用,以提高疗效。
另外还可选用氟康唑、咪康唑等,免疫缺陷患者可同时使用转移因子、IFN等。近来发现本病患者常伴铁缺乏,可同时予血清乳铁素等治疗以增强疗效。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标签: 念珠菌病诊断及治疗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