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直肠癌要不要保肛,10个病人有9个一听到医生说“不能保肛门”都会跳起来。
“肛门怎么就保不住了?把肿瘤切掉不就可以了吗?”
更有一些患者说:“要是让人家知道我肛门没了,还不如死了好。”
到底保肛好还是不保肛好?让我们听听专家怎么说。
一、肿瘤根治第一,保留肛门第二
“直肠癌病人不必过分强调保留肛门,根治性和远期治疗效果才是最重要的。”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武爱文主任表示,医生在判断直肠癌病人能否保留肛门时,有几个原则:
一是保证直肠癌的远端至少要有2cm的切缘;
二是如果术前接受过新辅助放化疗,某些病理类型的切缘可以放宽到0.5cm甚至更小。
医生会根据自己的判断以及前期进行综合治疗的结果,来判断能否进行肛门的保留,患者本人的保肛意愿只能作为参考,不可一味追求保肛,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保肛不保命没任何意义
首先,对于中晚期直肠癌而言,保留肛门的根治性效果不一定好。
统计数据显示,保留肛门术后的局部复发率一般为10%~30%;而不保留肛门则能得到很高根治率。
如果强行保住肛门的话,会导致肿瘤组织切除不干净,一旦有癌细胞残留,就会造成术后复发,甚至扩散到其他器官,比如肝转移、肺转移和骨转移,治疗起来更加困难。
三、徒有其表、名存实亡,“保肛”未必能保住肛门功能
其次,很多患者以为,如果不保留肛门、做了永久性造口,就会降低生活质量。
其实恰恰相反,保肛术尽管保住了肛门的形态,却切除了大部分直肠,导致肛门功能大打折扣。
我们知道,保留肛门的手术称之为低位前切除手术。这种手术虽然保留了肛门括约肌,但会对周围的神经网络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
可别小看这些神经系统。正常情况下,人体排便的每一个步骤——产生便意、憋便、排出粪便,都有赖于这些神经和感受器进行信号的传导。
第1步:产生便意
当粪便到达直肠下段时,肛管上的感受器能感知到粪便的化学和及充盈性压力的刺激,使人产生便意。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第2步:暂时憋住
大脑收到便意信号后,如果暂时无法上厕所,要能“憋得住”,这时需要控制肛门括约肌及时收缩。
第3步:排出粪便
终于坐在了马桶上,大脑开始指挥肛门括约肌松弛、腹压增高,同时信号传递到近端肠管,让乙状结肠和直肠开始有序蠕动、向远处推进,从而顺利排出粪便。
而在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中,这些神经网络基本上都被切除和损毁了。就算把剩下的肠管吻合起来建立新直肠,上面的神经也不是连续的,无法与肛门默契配合,产生蠕动推进力。
就像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大路朝天,各走各边,以至于患者明明有便意,却无法自如地控制排便。
因此,70~80%的患者在保肛术后会出现前切除综合征,比如严重的腹泻,每天要大便二三十次以上;或者出现便秘,三五天甚至一周都没有大便,也可能便秘和腹泻交替。
部分患者甚至逐渐大便失禁,需要终日使用成人尿片。粪水长期刺激肛周皮肤,护理又比较困难,会造成皮肤溃烂、疼痛,坐卧不能,毫无生活质量可言。
所以,这些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能还不如那些没有保肛但术后护理得非常好,能规律排便、没有并发症的造口患者高。
目前对于直肠前切除综合征目前没有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大多采用保守治疗,包括抑制肠蠕动、患者自主练习收缩肛门、经直肠灌洗等,但效果都不确切。
如果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影响较大,且术后1~2年无明显改善的,需再行永久性造口手术。
据统计,直肠癌低位保肛术后,30%的保肛患者的肛门功能极差,甚至有的患者最后又重新回来要求医生做造口手术。
四、是否保肛,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情况
因此,在是否保留肛门这件事上,建议患者和家属客观看待。医生会根据前期病人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情况、年龄、基础疾病以及手术风险的问题来综合评价,给出好的建议。
比如,前期如果有肛门失禁的问题,说明肛门括约肌功能本身就不好。这类患者即便保留了肛门括约肌,生活质量和控便功能都是非常差的,所以更建议进行永久性造口。
再比如高龄的患者,原本就有很多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如果做了保肛手术,术后出现吻合口漏或出血等并发症,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所以,从安全角度来讲,对于高龄、基础疾病较多的病人,或是术后一旦出现并发症对生命影响较大的病人,我们更倾向于不进行保肛的手术”。
标签: 直肠癌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