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近些年,神经调控技术在我国发展迅速,从定义层面到应用层面,新理念、新技术不断涌现。近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委会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神经调控大会在南京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开幕式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委会主任委员栾国明教授就目前我国神经调控技术现状及面临的发展瓶颈进行深入介绍。
虽然,近二十年,神经调控技术在治疗难治性神经疾病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在我国医疗领域(除神经相关学科外)乃至公众领域的知晓度仍较低,很多人甚至不知道神经调控究竟为何物。从广义上来看,神经调控主要是指在神经科学层面,用电或化学方式,通过改变神经系统功能或状态而获得治疗效果的治疗模式。具体来看,就是通过植入或非植入式设备,利用电或化学手段影响神经系统中的信号传递,通过兴奋、抑制或者调节神经元及神经网络活动等方式,最终起到治疗作用。
治疗方法与途径多元化发展
从最早的额叶手术开始,神经调控技术的方法学随后经历了立体定向病变干预与实验性电刺激、脑深部电刺激、化学遗传学等技术更迭,近十年,又出现了光遗传学和磁热脑深部刺激等新型神经调控方法。光遗传学治疗主要是通过不同的蓝光、黄光来兴奋和抑制调节神经元,达到控制和改善兴奋性精神病、抑郁症的症状。
方法学不断调整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以最小损伤获得最优疗效。从神经调控对患者的损伤来看,电刺激、磁刺激、光刺激、声音刺激、药物泵等方法均属于有创治疗。
其中,电刺激需要通过植入性电刺激装置,利用低水平慢性刺激对神经系统发挥作用。而磁刺激技术则具有微创、可逆、可调控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逐步取代了毁损术。
药物泵可针对靶向目标,提供精准治疗,通过植入性装置,采用神经系统内药物缓释技术,向神经系统注射药物。无创神经调控主要包括耳迷走神经刺激、经颅磁刺激、超声刺激、光刺激等。
选择何种治疗手段与患者的个体化情况及治疗预期高度相关。
近些年,借助材料学等相关领域的飞速发展,诸如纳米材料近红外、纳米材料超声等技术大放异彩。纳米材料不仅可改善光的接收方式,更重要的是将光遗传学方法从有创治疗变为无创治疗,为无创神经调控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可治疗疾病覆盖更广泛领域
神经调控仅仅是各类药物难治性神经疾病的辅助治疗手段吗?并非如此。目前,神经调控技术可用于全身多个系统疾病的治疗,包括:癫痫、帕金森病、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特发性震颤、疼痛、泌尿系统疾病、心脏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等。
在癫痫神经调控方面,经颅磁刺激由于其无创性,不但可以终止相应放电,同时可以减少或调控放电。经颅磁刺激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了语言定位研究的术前评估,结果发现不论是主侧还是非优势侧,定位都非常准确。迷走神经刺激过去被认为对于部分性癫痫发作更有效,近期研究发现,其对全面性发作效果反而更好。同时,人们对刺激迷走神经治疗癫痫的机制也有更新的认识,例如,迷走神经受刺激后可进行上行激活,同时还能改变脑血流情况、产生抗炎性反应、改变脑网络连接等。
在运动障碍疾病的神经调控方面,既往的调控靶点主要在脑基底节回路,常用核团包括STN、GPi、CM、PPN。近两年调控靶点又新加入了小脑靶点。此外,神经调控技术还在疼痛治疗、精神障碍(如成瘾、抑郁症、厌食症)、神经修复(卒中、脊髓损伤)等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神经调控治疗将会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
三大发展瓶颈须引起关注
神经调控技术在我国已经应用了二十多年,虽理念、技术不断革新与迭代,但仍面临着三个发展挑战。
一是治疗观念陈旧 很多患者直到病情进展到药物难治性阶段后,才考虑接受神经调控治疗。有些患者对于治疗效果抱有过高的期望,并未真正理解神经调控治疗的本质。同时,一些非手术科室医生对于神经调控认知度也有待提高。
二是医疗成本高昂 目前,各类神经调控设备逐渐国产化,但即便如此,仍属于高值耗材,一次性植入后,仍存在大额花费更换设备的可能。
三是缺乏优质研究支撑 神经调控的疗效仍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研究的支持。现有的临床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性,患者之间反应存在显著的个体化差异。此外还缺乏客观量化性临床终点指标和有效的动物模型等。
总之,期望更多的先进调控设备和调控材料被应用到临床上,医学、生物工程学等交叉学科间合作更加紧密,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神经调控事业继续飞速发展。
标签: 神经调控技术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