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州立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与野生鱼类相比,孵化场饲养的黑头鳟的表观遗传程序的改变可能会导致其繁殖力降低,健康状况异常以及成活率降低。
该研究于5月18日发表在《环境表观遗传学》(Environmental Epigenetics)上,该研究在促进孵化场的快速饲养以及其他环境因素与硬头鳟鱼精子和红细胞中发现的表观遗传变化之间建立了联系。
这项研究是在华盛顿温思罗普的Methow河上的一个国家鱼类孵化场和哥伦比亚河附近的另一个孵化场进行的。随着孵化场饲养的黑头被释放后再繁殖成野生黑头,这可能具有更广泛的含义。
WSU生物科学学院的合著者兼教授迈克尔•斯金纳(Michael Skinner)说:“尽管在遗传上非常相似,但在孵化场条件下饲养的硬头鳟鱼的健康水平和野性却不一样。”“这项研究为为什么我们看到这些差异提供了分子解释。”
斯金纳(Skinner)是表观遗传学领域的专家,后者是研究围绕DNA的分子因素和过程的机制,这些因素和过程独立于DNA序列来调节基因组活性。
虽然暴露于环境条件通常不会影响生物体的遗传密码,但先前的研究表明,包括毒物,压力和营养在内的一系列因素可以通过表观遗传学发展地改变多种物种的表型。
在当前的研究中,Skinner及其同事对两个华盛顿孵化场和鳟鱼在整个野生环境中度过的整个生活中所采集的硬头鳟鱼的精子和红细胞进行了分子分析。
尽管两种鱼类的遗传差异可忽略不计,但研究人员在孵化场饲养的黑头鱼的精子和红细胞中发现了一组表观遗传特征,称为DNA甲基化区域,而野生繁殖的同类动物中则没有这种表观遗传特征。 。
斯金纳(Skinner)的研究将点点滴滴联系起来,以确定一种分子机制,可以帮助解释科学家在孵化场饲养的鱼类和野生鱼类之间发现的许多生理差异。
例如,已经表明,即使经历了单代孵化场饲养的鱼类的后代也可能降低适应性,产卵时年龄的变化,形态改变以及反捕食者行为的不良适应。
标签: 硬头鳟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