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乐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没事去看中医,您会看中医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西医并重”仍然是一项国策。虽然时不时会听到反对中医的声音,但老百姓还是认可疗效的。疾病发生后,中西医都会去,看谁能解决病情。问题是,你会去看医生吗?别担心,你可以看到西医,但你可能看不到真正的中医。1.你不能只跟我说西医的熟人朋友或者病人经常跟我说“某某得了多囊卵巢(或者其他疾病)。能不能请你开个方子?”我只能为拒绝道歉。我不能只通过一个西医诊断就开中药。是中医和西医两个医疗体系,诊疗模式不同。简单来说,西医重视微观,研究人体疾病;中医非常重视宏观,治病救人。只要西医明确诊断,基本上所有人都可以用同样的治疗方案。但是中医可以根据观察患者对某些疾病的不同反应,开出相应的治疗方案,一定不能千篇一律。2.对你症状的描述要符合中医的要求。比如很多患者都有下腹痛的症状,这种症状可以出现在盆腔炎、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等西医提到的疾病中。如果一个患者只是告诉我她得了盆腔炎,现在“下腹痛”很厉害,但她无法进一步描述,我还是无法给她开出理想的药方。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任何症状(以“腹痛”为例)至少包括五类特征:1。疼痛的性质:刺痛(中医血瘀)、胀气(气滞)、冷痛(寒凝)、热痛(热扰)、隐痛(实虚),等等;2、疼痛部位:小腹两侧(肝经)、肚脐(肾经)或肚脐周围(脾胃)等;3.疼痛的时间:经前疼痛(多为阳性)、经后疼痛(多为虚证),甚至发病的年月(运气因素);4.疼痛的诱发/加重因素及缓解条件:受寒后疼痛(寒证)、上火后疼痛(气滞)、按压后感觉舒适(虚证)、温热时感觉舒适(寒证),等等;5.疼痛的伴随症状(见内容3、4):西医的多种症状可以组合成“某某综合征”,而中医可能是一种特色综合征,有利于辨证论治。于是,同样的症状,根据不同的表现,可以做出完全相反的中医诊断,开出完全相反的中药。3.看病时注意把妇科问题表达清楚。1.最近三次月经来潮的日期?月经周期、经期、月经量、颜色、质地是否有异常?2.是否有伴随月经期或月经前后的症状:例如:腹痛、腹泻、恶心、经前乳房/乳头疼痛、经期侧头痛、经期反复感冒发热、经期后腹痛;3、是否避孕,是否怀孕、流产、未婚性史不能隐瞒,以免误诊;4.没有性生活史的未婚人士,尤其是大龄未婚人士,要时刻提醒医生,要有意识地避免妇科检查和阴道b超检查,以保护自己。4.不能只说妇科(或某个科室)的症状。随着科技的发展,西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什么基因,什么蛋白质组,分的学科越来越多,以至于有些人生病后不知道找哪个科室。越是有现代科技知识的人,看病的思维越受影响,看病只讲科室症状。比如你得了盆腔炎,看妇科医生,你说你偏头痛,你就没水平!可能是被别人当成250了,脑子系统都扣紧了!但是看中医应该能看出来其他科室的症状,而不仅仅是出诊科室。也是盆腔炎。如果有
1.忽冷忽热:比如怕冷无汗,怕风有汗,比如一阵冷一阵热,比如下午3-5点发烧,比如手脚冰凉但是口腔溃疡,痘痘和咽喉痛,比如背寒;2、出汗:如午夜后/前胸颈部的热汗/冷汗;3、口感:如口苦咽干,如口干但不想喝水或只能喝少量热水;4.嘴:喜欢吃酸/辣/冷/热/肉,喜欢胃口很好但吃完不消化,喜欢感觉饿但不想吃,喜欢多吃口臭;5、大便:比如凌晨或紧张焦虑时拉稀,比如先干后稀,比如黏糊糊,比如尿频、热痛,晚上尿频,比如小便时头痛、头晕、怕冷;6、睡眠:困倦但难以入睡,或早醒,或多梦易惊,梦中大水/死/鬼/性交;7.疼痛:比如头眩晕疼痛,比如戴帽子,比如头顶/肚脐冷痛,比如足跟痛,比如经前乳头两侧或小腹刺痛;8.何:如心悸气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关节痛、脚软、眼干、眼肿、风中流泪、下腹气流向上碰撞、无故哭闹等。无法一一统计。看了我上面的介绍,你可能觉得看中医太复杂了!还不如看西医,把自己交给科学仪器。但是现代医疗模式遇到了困难,比如富裕的美国,其医疗体系也饱受诟病。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简单好记的中医问诊公式——《十问歌》“问寒热,问汗,问头身,问饮食,问六胸腹,问七聋八渴睡,问十老病因,吃药参加换机。女性特别要问月经,可见闭经延迟,虚脱。加一句告诉儿科,天花麻疹都是要检验的。如果你想和我讨论,你至少要按照这个要求提供资料。5.在没有“美”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到“真”。有人说,当今世界,女人化妆,男人吃药。中医讲究看、听、问,“视而知之,谓之神”。然而,那些用面霜、口红、美甲、染发剂等装饰过的美女们。都已经遮住庐山真面目了,让医生很难出诊。幸运的是,你有舌头。看病不要刷掉舌苔,不要吃染过、烫过、过热的食物。请保留这个最后的真相。患病的身体经过适当的治疗,恢复健康,自然会发光。这时候的美才是真正的由内而外的健康美。后记:中医常用的诊断方法有四种:“视、听、感”。虽然有些医生可以仅通过脉诊或仅通过任何其他诊断来开处方,但我可以通过“看、摸、感觉”中的一种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做出明确的诊断。虽然古籍也持“视而知为神,闻而知为圣,问而知为功,感而知为术”的观点。个人认为,临床上要做出准确的诊断,往往需要“望、闻、问、感”四诊。这篇文章已经明确表示是“我的医嘱”,是我这个级别的中医的医嘱,不是其他中医的医嘱。所以,读者或患者不要把这篇文章作为衡量其他中医的标本。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