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药,可以在不增加出血风险的情况下预防血凝块,这是目前所有抗血小板药物的常见副作用。
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描述了这种药物及其传递机制,并表明这种药物在动物模型中也是治疗心脏病发作的有效方法。
UIC医学院药理学和再生医学教授杜小平主持了这项研究。
杜说:“不幸的是,目前的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防止导致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血液凝固,还可以在血管破裂时破坏血小板的止血能力,”杜说。“在某些情况下,严重出血可能会危及生命。这种新药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可以预防血凝块,但不会让人轻易出血,这是其他药物做不到的。”
在以前的研究中,杜和他的同事发现了一种信号传递机制,这种机制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很重要,但对于血小板粘附伤口和防止出血的能力来说不是必需的。基于这一发现,研究人员获得了一种肽靶向信号转导机制,并设计了一种纳米颗粒,成功地将肽递送到血小板。
然后,这种肽衍生的纳米颗粒药物-M3mP6高负荷肽纳米颗粒称为HLpn-在小鼠中进行了测试,作为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治疗方法。
杜说,心脏病发作会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导致心力衰竭和死亡。一种是血凝块造成的初期损伤,会堵塞血流,减少氧气供应。这通常通过一种叫做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术的手术来打开动脉,并与抗血小板药物结合使用,以防止它再次凝结。杜说,然而,动脉重新开放后,新鲜血液流入受损的心脏组织会引起小血管的炎症、渗漏和凝块,进而损害心脏。
杜说:“这叫再灌注损伤,是心脏病发作可能导致心力衰竭或死亡的第二种方式。”“我们希望这种不会导致血管渗漏的新药,有助于限制再灌注损伤,减少心力衰竭和死亡的机会,我们的假设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我们从这项研究中看到了非常有希望的结果。”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