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两会上,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了,中国人民银行向财政部上缴了1万亿元的利润。不过小伙伴应该都很好奇,央行是怎么赚钱的?央行虽然不以利润为目的,但是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会“被动赚钱”,下面我们就来看下央行的收入渠道来源有哪些吧。
央行怎么赚钱?很简单,央妈盈利模式跟商业银行差不多,都是吃“利差”。也就是在资产端,吃各类再贷款(MLF、SLF、再贴现等约13万亿元)和各类投资(国外资产运作、国债、金融证券类投资约20万亿元)的利息和资本利得收入,在负债端需要付各种资金来源的成本(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的准备金存款和政府存款的利息约25万亿元,其他比如货币发行等不用付利息),这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央行赚的利润。为什么每次危机发生后,央行利润反而大增?按照“银行利润=资产规模*利差”的计算公式,危机发生后由于货币大放水,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利率大幅下调,利息成本降低,导致规模和利差同时增加,央行的利润肯定也就大幅增加。我们粗略估算央行这些年吃的平均利差为5%(3%-5%),保守假设“生息资产/负债”为总资产/负债的一半20万亿元,一年利差形成的利润就高达3000亿元,再加上外汇储备经营收益,2年就能累积到差不多万亿元。粗略估算,次贷危机十年多以来央行积累的利润能到2万亿元。
进一步说,人民银行赚钱的资产主要两大块:一是国外资产赚的钱,包括外汇储备经营收益(1万亿元利润主要来源)和汇率变动带来的损益等;二是向其他金融机构再贷款、再贴现的利息收入,比如MLF、SLF和PSL等利息收入,专项再贷款利息收入等。需要付出成本的主要是给各项存款包括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政府存款、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存款等。单纯从存贷款利差来看,比如MLF的再贷款利率长期在3%左右,但是存款利率超储利率只有0.35%,法定存准利率也只有6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过去一直很高,最高到20%以上,不断降准后现在也在8%左右。这意味着中国的银行系统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怪异的现象:
一方面,商业银行大量的准备金,以6%左右的利率被锁在法定准备金的账户里不能使用;另一方面却不得不以3%左右的高利率向央行再贷款。这种扭曲的资产负债结构有其特定的金融环境原因(外汇占款大量涌入停止),同时也是央行利润赚取的重要来源。
以上就是央行上缴1万亿是怎么赚钱的,主要收入来源渠道介绍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转载于:网络整理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