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理论论文,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理论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儿童心理学同研究普通心理学中一般心理机能发展的发生心理学不同。
2、它只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本身,同时又不局限于生物学上的成熟问题,还必须考虑儿童的练习、获得的经验和一般的社会生活。
3、本书的目的在于通过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使人们能够采取多种渠道来教育儿童。
4、 感知——运动的水平 儿童的知觉发展和智慧起点,是头十八个月的感知和运动。
5、我们把儿童的语言还未出现的时期,称为“感知——运动”时期。
6、 这一时期,儿童尽管还没有语言,但智慧已经存在。
7、这时的智慧发展主要分六个阶段。
8、首先是反射。
9、儿童在外部刺激下形成习得行为,同时又把客体纳入主体的本能动作中加以同化。
10、其次是最初习惯。
11、儿童尚不能分清主体和客体,二者常混在一起。
12、第三是智慧萌芽。
13、儿童试图区分自己和物体,并去寻找动作与效果的关系。
14、第四和第五阶段,儿童开始寻找被幕布遮盖着的物体,知道了客体的永久性。
15、第六阶段,儿童不仅能用外部的或身体的摸索,而且能用内部的联合,达到突然的理解。
16、儿童最初的世界是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的“自我中心主义”,但在这六个阶段中,逐渐发生了“脱离自我中心”的过程,开始把自己看做许多永久客体组成的世界中的一个客体。
17、儿童的“感知——运动”时期,又是以节奏--结构(个别反射的重复运动)、调节(探索与控制习惯和智慧)、可逆性(实际位移群)三种连续的形式出现的,而这一规律又支配了儿童往后所有智慧的发展。
18、 儿童在头十八个月内也有情感,但它相当于紧张状态和松弛状态的交替。
19、他们的微笑常常是由同伴的微笑引起,因而成为彼此交流的工具。
20、与别人的这种接触,预示着儿童由接触别人向彼此交往过渡。
21、如果人与人之间适当刺激,也是可以促使儿童情感正常发展的。
22、 知觉的发展 一岁以内的儿童的感知--反应中有两个重要问题。
23、一个是知觉的常性问题,即在儿童的眼中,永久性的客体有大小、形状的变化,这是视觉的差异;另一个是知觉的因果性问题。
24、儿童的知觉因果性比成年人更依赖于物体的接触,也比成年人概念模糊。
25、知觉的活动在数量和质量上是随儿童的年浞⒄沟摹K梢愿纳浦醪⒕勒按砭酢保敝了悄芙邮苤腔鄣闹傅嘉埂?br/> 儿童的智慧思维的概念不仅仅来源于知觉的抽象和概括,因为概念除知觉材料外,还同复杂的特殊结构结合在一起。
26、知觉结构是不可逆的,而运算是可逆的。
27、逻辑--数理概念中的运算是从作用于事物的动作抽象出来的,而不是从所知觉到的事物直接抽象得来的。
28、即使每个动作能引起感官的知觉,这些动作的图式也无法被知觉到。
29、 信号性或象征性功能 儿童在一岁半至两岁期间,具有了用“信号物”代表事物的能力。
30、这种能力引起表象的功能,郎是‘信号性”或“象征性”功能。
31、这种功能可以分为五种行为模式,即延期模仿、象征性游戏、初期的绘画、心理表象和初期的语言。
32、 延期模仿 是指儿童在事物的原型不在眼前时仍能继续模仿它。
33、象征性游戏 是儿童的感情与智慧上的平衡。
34、在这里既无强制也无处分,通过同化作用改变现实,如佯装瞌睡。
35、初期的绘画,在两岁以前比较少见。
36、它最初以潦草乱画、不协调的模仿为特征,以后经过“理智性的现实主义”(如侧面画人的脸部也画两只眼睛),发展“视觉性的现实主义”(不再给侧面的脸部画两只眼晴)。
37、心理表象是内化了的模仿,即在心理上想象一个动作。
38、但它出现较晚,只有到七八岁以后才是预见性的,能预见运动及其结果。
39、初期的语言,指儿童能用语言称呼不在眼前的事物。
40、前四种模式都以模仿为基础,但到了感知--运动阶段的终末,动作表象已经成为一个分化了的信号物,部分地构成思维的表象。
41、语言的出现,不但提供了与别人接触的机会,而且也能通过与人交流增强儿童的表象能力。
42、同时,语言又推动着儿童智慧运算的发展。
43、它可以使儿童在广度和速度上增强思维能力,又因为语言由逻辑构成,所以儿童在学习语言时也在发展着思维。
44、 思维的“具体”运算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儿童由二岁至七八岁为前运算阶段,而由七八岁至十一二岁为具体运算阶段。
45、整个说来,儿童由二三岁到十一二岁是为具体运算准备并形成具体运算的漫长阶段。
46、这一阶段,是儿童从各个领域以自我为中心向脱离自我中心过渡。
47、这种脱离中心化,同时表现在认识的、社会的和道德的各方面。
48、 运算是具有同样心理水平的人们共有的。
49、运算与动作官不可分。
50、动作是在实物上进行的,如推动或分开物体。
51、儿童的思维水平过渡到具体运算阶段时,动作发生了内化,即内化为运算。
52、运算是在头脑里进行思维的,但又不失去动作原有的特征。
53、动作上升为运算,儿童的思维水平便逐渐在深化。
54、在前运算阶段,儿童还不懂得一个运算的变换经常使整个体系中的某些因素保持不变的守恒。
55、但在具体运算阶段,守恒、分类、序列、数量、空间、时间和速度、因果性和偶然性等概念逐步形成。
56、儿童已经以动作的一般协调为基础脱离中心化,并使现实的表象从它易被人迷惑的形象外貌中解放出来了。
57、 儿童的情感活动和社会性活动的发展和认识活动的发展过程相似。
58、这三者事实上也不能截然分开。
59、在前运算阶段的儿童间的社会性交流,是以儿童和他自己的活动为中心的,这是“幼童自我中心主义”。
60、象征性的游戏把现实同化于儿童和自己的愿望之中,朝着有组织的游戏和有规律的游戏发展,这标志着象征的客观化和自我的社会化。
61、 儿童与父母或执行父母任务的成人间的情感关系产生着儿童特有的道德情感。
62、这种道德情感通过一个人的良心而强制他发生。
63、在这时,父母的自我成为儿童的“理想中的自我”,是儿童的强制性的模范源泉和良心形成的源泉。
64、随着社会关系发展,它便由只能唤起儿童对亲属的服从逐渐发展到互敬和互惠方向。
65、当儿童达到运算水平后,就能彼此互助合作了,因为社会的交流既是个人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
66、 前青年期和命题运算 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是前青年期或少年期。
67、这一时期,儿童成功地从具体事物中逐渐解放了出来,除对现实作出适应外,还具有远大的理想,也开始掌握理论。
68、这一时期为青年期作好准备,带有根本性的脱离自我中心作用。
69、 前青年期的少年最大新奇处在于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区分,正确地推论过去不相信或至少现时还未相信的命题,由此可以从仅仅可能的真实性中引出必要的结论,成为形式思维的开端。
70、儿童的思维此时已超出了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实,而朝着非直接感知或未来的事物的方向发展。
71、 这阶段的思维特点是能从理论出发,两个必从具体到理论,能考虑假设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72、这阶段运算的特点是把逻辑运算组合为“群”和“运算系统”,依据可能的变换形式凭藉推理引出必要的结论,解决有关命题。
73、这阶段的儿童可能有科学创见和理论创新。
74、 儿童在这一时期的思维能力已经达到了成人的准备阶段。
75、青年与儿童不同。
76、合年不仅能形成理论,而且还考虑到选择职业,使他能满足改造社会和实现新理想的需要。
77、前青年期虽然尚未达到这阶段,但是在此过渡期间可看到许多迹象作为树化理想准则的开端,以及有关前途规划的各种价值开始形成。
78、 结论:心理发展的因素 儿童心理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运算阶段和前青年阶段是相互联系的。
79、每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和改组,并以个断增长的程度超越前阶段。
80、前一阶段的行为模式总是整合于后一阶段之中,前者为后者准备,并为后者取代。
81、整个发展阶段是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而不是阶梯式的。
82、各阶段可因年龄和各人智慧程度、社会环境不同而提前或推迟,但先后次序不变。
83、 儿童心理发展有四个因素。
84、首先是成熟,即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85、其次是练习和习得经验。
86、无论物理实验还是数学实验,都能使儿童获得新的知识,因此“知识来源于动作”。
87、第二是社会经验,指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88、第四,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89、它能够调和成熟、练习和社会经验三方面的作用,又具有一定的定向性特点。
90、正是经过自我调节的平衡作用,才构成了我们前面所述的各种结构的形成过程。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