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方法有哪几种,描写方法有哪些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语文描写手法有哪些 】 描写的对象: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含神态)、语言、动作、心理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按内容分类】 ●人物描写人物描写人物描写人物描写 ⒈概括描写, ⒉肖像描写, ⒊语言描写, 4动作描写, ⒌心理描写, ⒍细节描写 7.神态描写 ●景物描写景物描写景物描写景物描写 ⒈静态与动态 ⒉ 客观与主观 ⒊反衬与对比 按特征分类 ●白描白描白描白描 所谓“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以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形象的一种写法【语文描写手法有哪些 】 描写的对象: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含神态)、语言、动作、心理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按内容分类】 ●人物描写人物描写人物描写人物描写 ⒈概括描写, ⒉肖像描写, ⒊语言描写, 4动作描写, ⒌心理描写, ⒍细节描写 7.神态描写 ●景物描写景物描写景物描写景物描写 ⒈静态与动态 ⒉ 客观与主观 ⒊反衬与对比 按特征分类 ●白描白描白描白描 所谓“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以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形象的一种写法,鲁迅先生非常善于使用白描手法,如《藤野先生》中关于藤野先生的一段介绍:“其时进来的是 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2、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 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
3、’语言简洁,印象深刻。
4、 ●细描细描细描细描。
5、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阿累的《一 面》写鲁迅就比鲁迅写藤野又细一些:“他的面孔黄黑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 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6、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 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7、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8、” 新风霞的《傻二哥》则写得更细腻,把一个卖药糖的劳动者“傻灵傻灵”的特征刻画得淋漓 尽致,从他穿的衣服、使用的用具、吆喝前的准备、吆喝的声调、吆喝的内容到他对顾客和 邻里穷哥们儿的态度都细细写来,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善良、勤快、乐观,穷而有志的年轻 人的性格和形象。
9、 ●衬托衬托衬托衬托 ,衬托是指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为了突出主要对象用另外的人或物来陪衬或烘托的手法。
10、人 们 常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就是这个意思。
11、衬托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 托,可以以景物来衬托人,也可以人衬托人,还可以物来衬托人,但这些都要根据表达内容 的需要来使用。
12、鲁迅是很擅长衬托笔法的文学大家,他的《在酒楼上》正衬、反衬都写得极 好,同学们可以反复阅读。
13、这里摘出两段,请大家欣赏: “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贴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天,白皑皑的绝无精彩,而且 微雪又飞舞起来了。
14、”用景物从正面衬托了吕韦甫懒散怀旧的心情。
15、 “几株老梅竞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不以深冬为意;……山楂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 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某心于远行。
16、”用“ 梅”与“花”反衬吕韦甫的懒散心情。
17、 【人物描写】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衣着、神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18、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19、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20、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21、 【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
22、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2.社会环境描写,一般指对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
23、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环境、正面和侧面描写。
24、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3.场面描写,是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
25、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
26、 4.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内在或外在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
27、5 按特征分白描 编辑本段【语文描写手法有哪些 】 描写的对象: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含神态)、语言、动作、心理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按内容分类】 ●人物描写人物描写人物描写人物描写 ⒈概括描写, ⒉肖像描写, ⒊语言描写, 4动作描写, ⒌心理描写, ⒍细节描写 7.神态描写 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
28、 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两种。
29、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30、描 写 手 法 浅 谈 你 试 过 写 游 记 吗 ? 如 果 你 能 通 过 文 字 , 具 体 呈 现 景 物 的 特 色 , 并 让 读 者 有 置 身 其 中 的 感 觉 , 那 就 说 得 上 是 一 篇 出 色 的 游 记 了 。
31、 以 下 为 你 介 绍 三 种 常 用 的 描 写 手 法 , 如 果 你 能 在 游 记 中 灵 活 运 用 , 必 定 能 令 文 章 生 色 不 少 。
32、 定 点 描 写 「 远 地 的 山 岗 , 不 似 早 春 时 候 尽 被 白 漫 漫 的 云 雾 罩 著 了 , 巍 然 站 在 四 围 , 闪 出 一 种 很 散 漫 的 青 的 薄 光 来 。
33、 山 腰 里 寥 落 的 松 柏 也 似 乎 看 得 清 楚 了 。
34、 桥 左 边 山 的 形 式 , 又 自 不 同 , 独 立 在 那 边 , 黄 色 里 泛 出 青 绿 来 。
35、 不 过 山 上 没 有 一 株 树 木 , 似 乎 太 单 调 了 ; 山 麓 下 却 有 无 数 的 竹 林 和 丛 薮 。
36、 」 ( 徐 蔚 南 《 山 阴 道 上 》 ) 在 一 个 固 定 的 观 察 点 , 把 眼 前 所 见 的 景 物 按 一 定 的 顺 序 ( 由 近 而 远 、 由 左 而 右 、 由 高 至 低 等 等 ) 描 写 出 来 , 就 是 「 定 点 描 写 」 。
37、 在 上 文 中 , 作 者 站 立 在 一 个 固 定 的 位 置 , 由 远 ( 远 地 的 山 岗 ) 至 近 ( 桥 左 边 的 山 ) 观 察 山 岗 , 并 按 此 顺 序 描 写 山 上 景 物 , 就 是 运 用 了 定 点 描 写 。
38、 动 点 描 写 「 从 峰 顶 俯 视 , 它 们 ( 老 松 树 ) 如 苔 藓 , 披 覆 住 岩 石 ; 从 山 腰 仰 视 , 它 们 如 天 女 , 亭 亭 而 玉 立 。
39、 」 ( 徐 迟 《 黄 山 记 》 ) 从 高 低 、 远 近 、 前 后 、 左 右 等 不 角 度 去 描 写 同 一 对 象 , 就 是 「 动 点 描 写 」 。
40、 所 谓 「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 , 从 不 同 角 度 看 同 一 景 物 , 往 往 会 有 不 同 的 面 貌 。
41、 运 用 动 点 描 写 , 就 可 以 把 景 物 立 体 地 呈 现 出 来 。
42、 在 上 面 的 例 子 中 , 作 者 先 从 俯 视 角 度 写 松 树 , 然 后 再 从 仰 视 角 度 写 , 就 能 具 体 呈 现 老 松 树 的 不 同 面 貌 。
43、 步 移 法 「 这 条 路 很 不 容 易 走 。
44、 道 上 要 经 过 鳌 鱼 背 。
45、 鳌 鱼 背 是 巨 大 的 岩 石 , 中 部 高 起 , 坡 度 相 当 大 。
46、 凿 在 岩 石 上 的 石 级 又 陡 又 斜 , 右 手 边 望 下 去 是 绝 壁 。
47、 下 了 鳌 鱼 背 穿 过 鳌 鱼 洞 , 那 是 个 天 然 的 洞 , 从 前 人 修 山 路 就 从 洞 里 通 过 去 。
48、 出 了 洞 还 得 爬 百 步 天 梯 …… 从 文 殊 院 绕 过 天 都 峰 的 西 南 脚 …… 极 窄 的 路 介 在 石 壁 之 间 , 石 壁 渗 水 , 石 级 潮 湿 , 立 脚 不 稳 就 会 滑 倒 。
49、 」 (叶 圣 陶 《 黄 山 三 天 》 ) 随 著 观 察 者 位 置 的 移 动 , 把 所 见 的 不 同 景 物 依 次 描 写 出 来 , 就 是 「 步 移 法 」 。
50、 在 上 文 中 , 作 者 沿 著 自 己 在 黄 山 上 的 行 走 路 线 , 依 次 描 写 路 上 所 见 的 景 物 , 如 鳌 鱼 背 、 鳌 鱼 洞 、 天 梯 等 等 , 就 是 运 用 了 步 移 法 。
51、 运 用 步 移 法 时 , 必 须 清 楚 交 代 位 置 的 转 移 , 例 如 文 中 「 下 了 鳌 鱼 背 穿 过 鳌 鱼 洞 」 、 「 出 了 洞 还 得 爬 百 步 天 梯 」 等 句 , 就 清 楚 显 示 了 作 者 的 行 走 路 线 。
52、 步 移 法 的 好 处 是 能 让 读 者 有 身 历 其 境 之 感 , 容 易 对 文 章 产 生 联 想 和 共 鸣 。
53、语文描写手法有哪些 】 描写的对象: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含神态)、语言、动作、心理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按内容分类】 ●人物描写人物描写人物描写人物描写 ⒈概括描写, ⒉肖像描写, ⒊语言描写, 4动作描写, ⒌心理描写, ⒍细节描写 7.神态描写 ●景物描写景物描写景物描写景物描写 ⒈静态与动态 ⒉ 客观与主观 ⒊反衬与对比 按特征分类 ●白描白描白描白描 所谓“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以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形象的一种写法补充:1 简介 编辑本段 描写:按内容分,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按特征又可分为白描、细描、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情景交融等。
54、2 人物描写 编辑本段 1.肖像描写(外貌描写):通过对容貌、姿态、服饰、音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例如:她有着乌黑的头发,粉红色的外套衬托出她那水灵灵的脸蛋。
55、 2.动作描写(行动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侧面的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56、 例如:他迈着步子,大踏步向前进。
57、 3.语言描写:是通过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来表现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58、例如:他诚恳的说:“对不起,是我伤害了你。
59、”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心理活动、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60、例如:他心想,如果我有了钱,那就可以买车了! 5.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61、例如:他皱着眉毛,一种厌恶的神情。
62、神态描写也叫表情描写3 环境描写 编辑本段 1.自然环境描写 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
63、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
64、 2.社会环境描写 一般指对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
65、写出当时社会的不同背景,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设下铺垫。
66、 也可分为风景描写、静态物体与动态物体的描写。
67、 五觉 顾名思义分别为: 视觉描写 触觉描写 嗅觉描写 味觉描写 听觉描写4 按叙述分 编辑本段 可以将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68、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3.场面描写,是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
69、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
70、 4.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内在或外在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
71、5 按特征分白描 编辑本段 所谓“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以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形象的一种写法,鲁迅先生非常善于使用白描手法,如《藤野先生》中关于藤野先生的一段介绍:“那时进来的是 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72、一手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 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语言简洁,印象深刻。
73、5.1 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阿累的《一 面》写鲁迅就比鲁迅写藤野又细一些:“他的面孔黄黑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 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74、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 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75、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76、” 新凤霞的《傻二哥》则写得更细腻,把一个卖药糖的劳动者“傻灵傻灵”的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从他穿的衣服、使用的用具、吆喝前的准备、吆喝的声调、吆喝的内容到他对顾客和 邻里穷哥们儿的态度都细细写来,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善良、勤快、乐观,穷而有志的年轻 人的性格和形象。
77、5.2 衬托 衬托是指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为了突出主要对象用另外的人或物来陪衬或烘托的手法。
78、人们常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就是这个意思。
79、衬托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托,可以以景物来衬托人,也可以人衬托人,还可以物来衬托人,但这些都要根据表达内容 的需要来使用。
80、鲁迅是很擅长衬托笔法的文学大家,他的《在酒楼上》正衬、反衬都写得极 好,同学们可以反复阅读。
81、这里摘出两段,请大家欣赏: “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贴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天,白皑皑的绝无精彩,而且 微雪又飞舞起来了。
82、”用景物从正面衬托了吕韦甫懒散怀旧的心情。
83、 “几株老梅竞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不以深冬为意;……山楂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 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某心于远行。
84、”用“ 梅”与“花”反衬吕韦甫的懒散心情。
85、5.3 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86、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87、文学理论上的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88、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89、”意用文字表达何种情感,只刻画出鲜活的生活图景,却在描绘景物的文字之外于合适之处用带浓郁感情色彩的字、词、句轻轻点出。
90、诗人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
91、 比如《长亭送别 端正好》一曲:“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92、” 由天、地、风等大自然景观写到雁,描写一幅“碧云密布、黄花遍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的清秋景色。
93、作者如椽之笔,抓住秋天中最突出之景,“天”“花”“地”“风”“雁”的最突出特点——“清萧瑟”,由天到地,从风到雁,一一写来,绘出“送别”的背景。
94、从字面看,这几句话句句写景,哪里写情?细看来却发现情在末尾两句,它用设问点出:“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95、”一“泪”字点其情,使全篇闪耀着离人的泪光,所写的“天、花、地、风、雁”都成了饱含离情之物,而景中人正在流出“离人泪”,这恰好给前面所写之景蒙上了离情别绪的浓郁情感,使全文成了看似“句句写景”实则“字字言情”的情景交融的佳作。
96、5.5 情中见景式 情中见景的目的是营造“情景交融”意境,让读者在浓郁的“情”中体悟到清晰的景,体悟到最真挚最浓郁的情,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97、“情中见景秉笔书”说的就是写景中适时用几句或几段文字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直接写出自己的感情、想法,不隐瞒、不隐讳。
98、看似并未写景,却神奇的让读者在浓郁的“情”中体悟到清晰的景。
99、 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100、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全诗未见景物之描写,但是当你了解了诗人当时险恶的处境和痛苦的心情之后,在你的脑海中便会出现一副闪耀着血泪的图画:一幅浩渺无际的天宇,一座兀然耸立的楼台,一位独立苍茫的诗人。
101、在诗人的悲怆中,你会体味到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天才末路的痛苦。
102、这些历史与现实,宇宙和人生,都会随着诗人情感的喷发变成感人的色彩和旋律,也为读者开创了一个情中见景的审美空间。
103、5.6 三情景并茂式 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抒情与写景在此达到了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的程度。
104、 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明喻,令人想像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梦回故都,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不刻不在翻波、涌浪流向大海。
105、这句词抓住词人的愁和滚滚东流的春水的共同点进行了形象的描绘:多——越来越多,久——永无尽期,长——没有尽头,深——深不可测,永——无时不在,绵绵不断……词人的愁情与东逝的流水交相呼应,情态必现,形成一种情景并茂的境界。
106、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107、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108、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乎’?”又齧缺遇许由曰:‘子将何之?’曰:‘将逃尧’。
109、又史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
110、如此利用有限之文字,即将所欲表达之意念,呈现在读者眼前,故可减少语辞之繁累。
111、 四: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
112、如: 潭州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113、 其中“湘泪”一词,乃引【述异记】里故事:“舜帝南巡,死于苍梧。
114、舜妃娥皇女英伤心恸哭,泪下沾竹,而竹色尽斑”。
115、“楚歌”一词指屈原“离骚”、“九歌”赋中,指斥令尹子兰之故事。
116、陶公句,借当年陶侃之战功显赫,以暗讽当今之摒弃贤能。
117、贾傅句,借贾谊祠中之蛛网尘封,风雨侵凌景象,而寓人才埋没之感,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与诗人当时之情景,融成一体,益觉凝炼警策,读之令人顿生无限感慨。
118、6 编辑本段例说 编辑本段 在记叙类文章中,叙述往往侧重于一般过程的叙写,读者只能得到对事物的综合、概括的了解;而描写则侧重于形象的具体描绘,使读者获得具体、明晰的认识和感觉。
119、如果只有叙述而没有描写,文章使过多地讲述故事梗概,难免不生动、不形象了。
120、 如何进行描写呢?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描写方法和技巧。
121、 一、设喻描写。
122、 即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段的描写。
123、用这种方法去写景、状物、描摹事态,会使事物更明朗、更形象、更生动,从而产生比较强烈的感染力。
124、如梁衡《夏》中的一段: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125、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的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126、……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127、 这段文字,作者紧扣景物,通过恰切的比喻,展现了由暮春到初夏、盛夏的次第变化;从不同的侧面准确表现了夏天的特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便是设喻的好处。
128、设喻描写是最常用的描写方法。
129、它可以使模糊的东西清晰可见,抽象的东西具体可感。
130、“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弦小弦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31、”(白居易《琵琶行》)看了这样的描写,谁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种效果正来源于恰切新颖的比喻。
132、 二、白描。
133、白描本是绘画之一法。
134、全部用线条勾勒,不假色彩,单纯明快。
135、用在文学之上,成为描写的一种手法。
136、鲁迅把这种方法归纳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137、”(《作文秘诀》)它不加修饰形容,不加铺张扬厉,只用普普通通的话,简捷地反映出事物的特质。
138、虽着墨不多,却能穷形而尽相。
139、许多名家大师,都把白描当作常用的方法。
140、 如: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141、(施耐庵《水浒传》) 时间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
142、从篷隙里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
143、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144、(鲁迅《故乡》) 以上两段历来被评论家视为不同凡响的精彩描绘,都是不作任何修饰渲染的直来直去的文字。
145、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统丽的修饰,没有比兴的手法,但大雪漫天飞舞的气势和“故乡”的空旷、荒凉、寂寥却如画面般展现在我们眼前。
146、 三、烘托描写。
147、烘托也是中国传统的画技名称,在画那些浅色东西时,往往用水墨或淡彩加以渲染,使物体明显突现出来,这便是烘云托月之法。
148、把这种技法用在描写上,通过对彼事物的描写达到表现此事物的目的,就是烘托描写,《陌上桑》中对罗敷的描写可算最典型的例子:“……行者见罗敷,下担捋”“宝葫芦”之类的神话故事,丰富了对石案的感受,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149、 六、具有感情色彩的描写。
150、描写时有时是较为客观的,有时却不免带有主观的色彩,掺进自己的思想感情。
151、有感情色彩的描写,往往具有更大的感染力。
152、如: 二月十六日,又有友人赠我六朵石竹花,三朵红的,三朵白的,间以几枝凤尾草,…… 回来欹在枕上,等着出到廊外之时,忽然看见了几上的几朵石竹花,那三朵白的,倒不觉怎样,只那三朵红的,红得异样的可怜! 灿然的灯下,红绒般的瓣儿,重叠细碎的光艳照眼,加以花旁几枝凤尾草的细绿的叶围绕着,交辉中竟有滞人的意味。
153、 这时不知是‘花’可怜,还是‘红’可怜,我心中所起的爱的感觉,很模糊而浓烈…… (冰心《往事(二)》) 作者写石竹花,是从感觉的角度描绘的, “红得异样的可怜”“滞人的意味”,都是从感觉上说的。
154、描写带上了感情的色彩,即使不是作为抒情的工具,这种文字也比较生动感人。
155、 以上简要介绍了描写的几种方法,其实它们并非各自独立互不关涉的。
156、描写同一事物,不仅可以设喻,还可以白描;不仅可以写所见,还可以写所感;不仅可以写静态,还可以写动态;不仅要写主体,还要注意陪衬等等。
157、关键在于不论怎样描写,都必须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感染力为目的,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 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158、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张段,请大家欣赏: “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贴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天,白皑皑的绝无精彩,而且 微雪又飞舞起来了。
159、”用景物从正面衬托了吕韦甫懒散怀旧的心情。
160、 “几株老梅竞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不以深冬为意;……山楂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 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某心于远行。
161、”用“ 梅”与“花”反衬吕韦甫的懒散心情。
162、5.3 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163、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164、文学理论上的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165、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166、”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
167、 无论是景中含情,或是情中含景,都是诗歌的基本表达方式,这也就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三种表达方式,即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
168、5.4 景中藏情式 景中藏情最重要则在于“点情”, 集中笔墨全力写景,不刻意去追求用文字表达何种情感,只刻画出鲜活的生活图景,却在描绘景物的文字之外于合适之处用带浓郁感情色彩的字、词、句轻轻点出。
169、诗人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
170、 比如《长亭送别 端正好》一曲:“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171、” 由天、地、风等大自然景观写到雁,描写一幅“碧云密布、黄花遍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的清秋景色。
172、作者如椽之笔,抓住秋天中最突出之景,“天”“花”“地”“风”“雁”的最突出特点——“清萧瑟”,由天到地,从风到雁,一一写来,绘出“送别”的背景。
173、从字面看,这几句话句句写景,哪里写情?细看来却发现情在末尾两句,它用设问点出:“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74、”一“泪”字点其情,使全篇闪耀着离人的泪光,所写的“天、花、地、风、雁”都成了饱含离情之物,而景中人正在流出“离人泪”,这恰好给前面所写之景蒙上了离情别绪的浓郁情感,使全文成了看似“句句写景”实则“字字言情”的情景交融的佳作。
175、5.5 情中见景式 情中见景的目的是营造“情景交融”意境,让读者在浓郁的“情”中体悟到清晰的景,体悟到最真挚最浓郁的情,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176、“情中见景秉笔书”说的就是写景中适时用几句或几段文字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直接写出自己的感情、想法,不隐瞒、不隐讳。
177、看似并未写景,却神奇的让读者在浓郁的“情”中体悟到清晰的景。
178、 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179、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全诗未见景物之描写,但是当你了解了诗人当时险恶的处境和痛苦的心情之后,在你的脑海中便会出现一副闪耀着血泪的图画:一幅浩渺无际的天宇,一座兀然耸立的楼台,一位独立苍茫的诗人。
180、在诗人的悲怆中,你会体味到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天才末路的痛苦。
181、这些历史与现实,宇宙和人生,都会随着诗人情感的喷发变成感人的色彩和旋律,也为读者开创了一个情中见景的审美空间。
182、5.6 三情景并茂式 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抒情与写景在此达到了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的程度。
183、 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明喻,令人想像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梦回故都,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不刻不在翻波、涌浪流向大海。
184、这句词抓住词人的愁和滚滚东流的春水的共同点进行了形象的描绘:多——越来越多,久——永无尽期,长——没有尽头,深——深不可测,永——无时不在,绵绵不断……词人的愁情与东逝的流水交相呼应,情态必现,形成一种情景并茂的境界。
185、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186、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187、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
188、 用典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用典之功用有四,略述于下: 使立论有根据 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
189、即【文心雕龙】所谓“援古证今”也。
190、如李商隐之【有感】诗: 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 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
191、 其中“蛇足”一词,即引自【战国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之’。
192、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193、未成,一人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194、李诗即以此作为引证,使为立论之根据。
195、(以喻勿另生枝节也) 方便于比况和寄意 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
196、如前“命意”章中苏东坡之【仇池石】一诗,即借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典故,委婉表达出作者之心意,而不致令受者有太大之难堪。
197、另如【唐诗纪事】卷十六引“宁王李宪见卖饼者之妻明艳动人,而强娶为妾,且十分宠爱。
198、翌年,宁王问‘犹忆饼师否?’其妻颔首。
199、宁王召饼师进府,其妻面对故夫,泪流满颊,凄婉欲绝。
200、时有十余文士在座,意皆感动,宁王命做诗以记其事。
201、王维诗云: 莫以今时宠,而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202、 借春秋息夫人之典故,以显出女人之坚贞,使宁王深受感动,而让其与故夫团聚。
203、(按:典出【左传】,庄公十四年,楚子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
204、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