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介绍简短,端午节介绍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介绍端午节可介绍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
2、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3、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演变成中国汉族人民祭奠屈原 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
4、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已成为国人普遍行为。
5、 一、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的。
6、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
7、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等。
8、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但是却屡屡遭受小人的谗言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疏远了、被放逐了,最终在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
9、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才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10、 端午节的第二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
11、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被无道的楚平王所冤杀,后来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富国强兵,并且助吴伐楚,五战而攻入楚国首都郢城。
12、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其尸三百,以报父兄被屈杀之仇。
13、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国更加强大,攻打越国,一举取得胜利,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14、此时的吴王夫差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骄傲自大起来,听不进逆耳忠言。
15、伍子胥建议他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夫差非但不听,反而轻信陷害伍子胥的谗言,逼迫伍子胥自尽。
16、伍子胥临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17、”随后便拔剑自刎。
18、夫差得知此言大怒,令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中,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19、 端午节的第三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的。
20、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水亡于江中,打捞数日也找不到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她悲痛欲绝,昼夜沿江号哭。
21、过了十七天,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也投江了,五日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
22、曹娥的孝行感天动地,在民间广为流传,当时的文人墨客纷纷作诔辞颂扬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行。
23、孝女曹娥之墓,在今天浙江绍兴,墓前有曹娥碑,传此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24、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江更名为曹娥江,而人们也就在曹娥投江寻父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来祭奠她。
25、 端午节的第四种说法是为了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的。
26、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欢骑马、击剑,有当代花木兰、秦良玉的美誉。
27、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革命起义,不幸在开会时为清兵所捕,坚贞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五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28、秋瑾虽然是六月初五殉国的,但是后人敬仰其诗、其人,复哀其忠勇事迹,乃将其与爱国诗人屈原相提并论,合并举行纪念,也在端午节这一天纪念这位女英雄、女诗人。
29、 二、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30、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31、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32、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33、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34、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35、 2、端午食粽 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36、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
37、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38、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39、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
40、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
41、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42、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43、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44、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45、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46、 4、悬艾 挂艾草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47、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48、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49、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50、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51、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52、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53、 5、悬钟馗像 跳钟馗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54、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55、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56、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57、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58、 6、挂荷包和栓五色丝线 挂荷包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59、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60、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61、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62、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63、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64、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
65、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
66、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
67、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
68、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69、 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
70、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
71、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72、”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73、 7、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74、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
75、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76、 8、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