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乐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什么是强迫症状呢,什么是强迫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近年来,一直设想建立一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帮助那些有心理问题但不知道如何处理的人,希望他们能够尽快得到妥善的治疗,早日走出痛苦,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很多朋友都问过我这个问题:我经常忘记门是不是锁了,所以我来检查一下。那是强迫症吗?总是担心气是强迫症吗?担心老家这里脏那里脏是强迫症吗?
1、什么是强迫症?
强迫症(OCD)是一种以强迫性思维和行为为特征的神经症。症状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两者的尖锐冲突让患者焦虑痛苦。患者体验到这个想法或冲动来自于自己,但违背自己的意志,他竭尽全力去抗拒和排斥,却无法控制。这是课本上给出的定义。
你可以简单地把强迫症的症状和特征理解为:反复做或反复想,知道不对劲,不去做,心烦意乱(焦虑)。
这里介绍一份强迫症筛查问卷,大家可以用它来做一个初步的自我判断。
如果你对1-11中的任何一个回答“是”,加上对12-14回答“是”,建议你去看心理医生。
2.与强迫症病因学相关的假说。
对强迫症病因的理解是,强迫症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生物因素,如脑内特定神经递质水平的改变;特定脑区(眶上回、海马、基底神经节)代谢水平的变化。同时还有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心理学中一致的观点是,强迫症有其人格基础(或认知-行为特征),如拘谨、因循守旧、追求完美等。行为理论认为,学习强迫行为是为了缓解与强迫有关的焦虑。根据认知心理学,强迫症的成因与患者对完美主义的误解有关。当患者无法满足这种观念时,焦虑感立刻产生,从而产生缓解焦虑的强迫行为。
有些人(包括专业人士)有时会夸大心理特征在强迫症中的作用。比如有的患者会说:我追求完美;有些医生会对病人说:你的强迫行为和你的性格密切相关。在我看来,患者这么说,医生这么说推卸责任都无可厚非(潜台词是:治不好你的强迫症不是我的错,是你追求完美),因为很多人追求完美,但只有少数人会真正患上强迫症。比如学生考100分是对完美的追求吗?但是98%以上的学生都不是强迫症患者。所以我不主张夸大这种心理特质(拘谨和追求完美)在强迫症中的作用。
3.基于上述假设和临床观察的治疗方法。
目前,强迫症的一线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CBT)。一般来说,药物治疗12周后即可见到临床疗效,接受药物治疗的强迫症患者中有60%疗效不佳。认知行为疗法是强迫症的主要心理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现已发展成为一种“征服”强迫症的疗法,并能减少48%的强迫症症状。然而,认知行为疗法并非没有问题。经过认知行为治疗后,高达40%的成年患者和50% ~ 75%的非成年患者仍有不能明显改善的症状。此外,25%的患者拒绝暴露,20%-30%的患者拒绝接受治疗或中途退出。再者,认知行为疗法耗时长,认知治疗效果也不好。另一个问题是,治疗会明显加重患者的焦虑情绪。
4.其他治疗。
由于上述治疗方法的局限性,国内外学者都在不断探索强迫症的治疗方法。包括正念疗法、施瓦茨的四步疗法、接纳与承诺疗法等。缺乏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明确证据。对于难治性强迫症患者(以上方法无效),脑深部刺激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其有效率仅为40%-50%。
5.治疗强迫症的新方法——认知应对疗法
近年来,我提出对负面事件(与自己或亲人有关)的恐惧(或担心)在强迫症的病因中起着重要作用。就认知心理学和心理活动而言,个体通过感知、加工、分析(思考)、储存(记忆)感知的信息并影响其认知评价系统来认识周围环境。根据个体所处的环境或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情绪反应,并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动机,从而产生相应的行为。所以强迫观念本身不会直接导致强迫行为,而是需要通过情绪和动机形成这两个中间环节。基于临床实践,我认为,当个体面对某种情境,在自身经验的影响下,对情境做出认知评价,认为对自己或亲人有害时,如果个体认为有害后果严重,就会对后果产生恐惧(或担忧),甚至伴有焦虑。这会导致这种严重后果的动机和相应行为的消除,出现强迫症状。否则不会有强迫症症状。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