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浣溪沙籁籁衣巾落枣花苏轼,浣溪沙籁籁衣巾落枣花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
2、突然,“籁籁”之声传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
3、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
4、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
5、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
6、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
7、些少三句,农村的季节特点,村中的劳动生活以及农村的贫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触并形象地折射出来。
8、 下片写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
9、“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
10、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
11、“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
12、看来,苏轼似乎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
13、读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
14、这首词与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写作者路途中的片断感受,其重点并不在于要反映农村的贫困面貌。
15、由于灾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悦之情较前首也浓厚得多了。
16、 这首词注重词句的锤炼而又不露痕迹。
17、例如“簌簌”,有的评论家认为这两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装”,其实,作者的目的在于强调“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响,并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写下落的形态。
18、正因这两字放在“句首”,才说明作者是从“簌簌”声中得知枣花落在身上的。
19、此外,“落”、“响”、“漫”、“敲”等字也均用得灵便而贴切。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