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终极关怀通俗解释,终极关怀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对于人的终极关怀,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上,不仅是神学的任务,它同样也构成了哲学 的主题。
2、但是现实生活的人却并未因此找到栖身之所而得以安身立命,反倒是在这种终极关 怀之时,横遭厄运,失却了精神家园,而备受人性危机、精神危机之苦。
3、问题何在呢?? 叔本华、尼采首先揭露出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在人的问题上的失足,即抽象掉人的感性的、 经验的等有限性因素而使人变成为绝对的无限者,从而使得有血有肉的终有一死者超升为不 食人间烟火的不朽的神。
4、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揭露出传统的形而上学在 人的问题上的抽象性、虚假性之弊端。
5、但是,在海德格尔看来,他们并未真正走出传统的形 而上学的语境。
6、因而,当叔本华、尼采用生存意志、权力意志取代了传统的形而上学的主体 、实体、物质、自我、绝对精神之后,确立起来的仍然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绝对、无限者,人 (的问题)依然是悬而未决,从而,对人的终极关怀也就失却了根基。
7、? 与传统的形而上学不同的是,海德格尔不断提醒人们:人总是“ 受限制者 ”( dieBe-Dingten),“我们已经把一切无限制者的狂妄抛弃了。
8、”??〔1〕?他强调对人的终 极关怀 必须奠基在一个新的基础上,即要从永恒的无限者下凡到终有一死的有限者。
9、在他看来,人 作为‘天地神人’四重整体世界中的一方,人总是有限制的。
10、当我们说到某一方,我们同时 就已经由四方之纯一性而想到另外三方。
11、海德格尔认为,人与动物不同,人类有能力承担作 为死亡的死亡。
12、“终有一死者(die Sterblichen)乃是人类”。
13、??〔2〕?死亡对 人来说不啻是 呼唤,它使人感到不断的切身威逼,超出尘世喧嚣而有机会进入无遮无蔽的境地;人意识 到自己是终有一死者的人,因而潜心于本来就属于自己的天地神人的四方整体,死亡使人领 略到人的存在的时间性与有限性。
14、海德格尔进一步指出:“死亡乃是无之圣殿(der Schrei n des Nichts)”??〔3〕?,海德格尔将无视为存在本身的现身出场,进一步说 ,无是比存在 本身更为隐秘、更为本己的东西,而作为无之圣殿的死亡则承担着存在的庇护所(das Gebi rg des Seins),死亡庇护着存在让其本质地现身于自身内。
15、? 这样,海德格尔一反传统的形而上学在终极关怀问题上超越走向,他要从在场的存在者中把 捉到不在场的存在,而这种不在场的存在,也即无,无与在场的存在者一样都是有限的现实 的存在而非抽象的无限的概念。
16、这样,海德格尔就为人们指出了终极关怀的新方向:人的存 在最本己的、最大的可能性,也是最有意义的事情、最高的真理就是从在场的存在中把握不 在场的无,从而实现终有一死的有限者通达作为世界之世界的关怀。
17、这种不在场的无并非是 彼岸世界的东西,它不是抽象的概念,它与在场的东西同属此岸世界,同为具体现实的东西 ,无担当作存在的庇护所。
18、? 在此,海德格尔强调,死亡,只有死亡才是人类通达存在之途。
19、但是,“常人从不死。
20、”? ?〔4〕?并非人人都能通晓这种天命。
21、因为,人们或是混世于尘世的喧嚣忙碌,追新猎奇 而沦为 常人,以逃遁死亡而坠入“不死”的深渊;或是厌弃尘世的感性世界而超升到非感性的世界 ,在观念、信仰的王国以求不朽永恒。
22、怯于承担死亡的死亡而与本己的存在擦肩而过,最终 无法在人的有限的存在中响应存在者之存在的呼唤!从而倍感生存的茫然、迷惑,饱受无家 可归的苦涩。
23、因此,海德格尔提醒世人应从在场中把捉到不在场的东西,彻底摒弃那种以为 凡是无法用逻辑、概念或用感觉无法把握的东西,也即无法现身在场的东西就毫无价值这种 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偏见,而用心去栖居,在栖居中接受并感悟不在场的东西,听从无的呼唤 ;在本真朴实的栖居中朝向终有一死的有限,而无所畏惧地得一好死!? 综观海德格尔整个思路,无论是他在早期用此在(Dasein)来取代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存在( exstense);还是他在后期反复强调天地神人四方整体的纯一性,其最主要的用意就是要凸 显、守卫人的存在的有限性,而防止绝对的无限性对人的存在的吞食和笼罩。
24、他要以“终有 一死者”来抵抗永恒不朽者,以此防范对人的存在的关怀与探究滑入绝对唯心论的抽象、虚 假的泥潭和机械唯物论及流俗观念的陷阱。
25、同样,他对死亡的严肃的界定,对无的肯定的把 握,标示出不在场的东西同样具有自身本有的具体现实性,有力地抵抗了非理性主义的消极 、悲观的夸张和虚无主义的空虚。
26、从而,海德格尔为无家可归的人类指明了得以栖息的“挪 亚方舟”之所在。
27、? 二人栖居于天地神人四重整体? 既然海德格尔要将人从常人状态和不朽状态的抽象和虚假中解救出来,并防止人由此而 落入非理性主义的悲观、虚无之中。
28、那么,终有一死者的有限的人,何以安身立命呢?海德 格尔面对人的终极关怀难题给出了他的全新的解说,他为人们指出了道路:“终有一死者的 人通过栖居而在四重整体中存在”。
29、??〔5〕?他要求人们“首先必须学会栖居”。
30、?? 〔6〕?? 与传统的形而上学对人的终极关怀不同,海德格尔对人的终极关怀,从有血肉之躯的有限的 人出发,关心在世之在的终有一死的人。
31、海德格尔设身处地地从人自身的境遇出发,发现了 有限的终有一死者的人实际上无论何时何地都置身于“天地神人之纯一性的居有着的映射游 戏”(Spiegel-Spiel)之中,也即“我们称之为世界”(Welt)??〔7〕?之中。
32、在此 ,人既 无须奋力战天斗地与鬼神相抗争,也不必一味放弃自己而迎合天地神人之所谓融合。
33、人惟一 要做的只是去栖居、去存在,去成其所是(ist)。
34、这样,海德格尔对人的终级关怀就脚踏 实地了,而避免了那种传统的形而上学一谈终极关怀便大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味。
35、? 海德格尔指出:“栖居乃是终有一死的人在天地上存在的方式”。
36、??〔8〕?人之为人, 就是通 过栖居才获得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的。
37、那么,什么是栖居呢,海德格尔追溯其原始的语义 ,强调栖居的满足、和平尤其是自由与保护的真实内涵。
38、他说:“栖居,即带来和平,意味 着:始终处于自由之中。
39、栖居的基本特征就是这种保护。
40、它贯通栖居的整个范围。
41、”??〔 9〕?人 的存在基于栖居,并且只能作为终有一死者逗留在大地上。
42、而人在大地上也即在天空下,并 且两者皆在神面前持留,并且进入人的并存的归属中,“从一种原始的统一性而来,天、地 、神、人四方归于一体”。
43、??〔10〕? 海德格尔对天地神人的映射游戏,对人之栖身的 世界之描 述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倍感亲切,但却不失真情实意。
44、当人们悉心去领悟这其中奥妙,沉 浸于其中时,就不难发现,原来,吾人就在此世界之中,世界就在吾人眼中。
45、进一步说,有 限的人的存在就是天地神人之映射游戏。
46、终有一死者,一露面,一出场,便出于四方之纯一 性而与其它三者在一起和合、映衬、互动。
47、在此人被边缘化了,不再有“穷凶极恶”的欲支 配一切的绝对主体性了。
48、? 作为终有一死者的有限者的人“把四重整体保护在其本质之中,由此而栖居。
49、相应地,栖居 着的保护也是四重的”。
50、??〔11〕?海德格尔头顶蓝天,脚踏实地,敬畏着精神, 道说着作为终 有一死者的有限之人的切身感受。
51、在拯救大地、接受天空、期待诸神和护送终有一死者的过 程中,栖居发生为对四重整体的四重保护。
52、“这四重保护乃是栖居的素朴本质。
53、”??〔1 2〕?在 栖居的素朴本质中,在天地神人的四重保护中,人的存在得以成其所是,存在的真理得以自 行解蔽呈现。
54、每个有死者都得终极关怀,享受到天伦之乐,领略生活本身的甘苦。
55、? 与传统哲学对人的终极关怀不同的是,在海德格尔这里并没有构思或抽象出极至的天、地、 神、人,没有极端的单方面,也没有所谓纯粹的真、善、美的标榜。
56、在海德格尔的眼界中, 主观臆造是没有的,有的只是“让栖居”!,“筑造的本质是去栖居”。
57、??〔13〕?海 德格尔还 以两百多年前由农民的栖居所筑造起来的黑森林里的一座农家院落为例,生动有力地为我们 呈示出天地神人的映射游戏,于其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他对人的终极关怀之良苦用心。
58、?? 〔14〕?? 这样,海德格尔通过“让栖居”,将原本高高在上,远离现实生活的终极关怀由象牙之塔带 入了脚踏实地的衣食男女的日常生活之中,“终极关怀”关怀的并非“终极”之物,而就是 近在眼前,无时无处不在的人的“在世之在”,给人以终极关怀就是要人“学会栖居”,在 栖息中成其所是。
59、由此,人在天地神人的映射游戏中得以安身立命,同样亦得以好死!? 三在栖居中,终有一死者不再无家可归? 在海德格尔之前,无论是强调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还是要求重建崭新的精神乐园,尽 管两者表面上作法迥异,但都把精神家园对象化,将其视为一种实体性的东西,最终都因不 解真谛而与之失之交臂。
60、对于这些流俗之见,海德格尔一针见血地反问道:“倘若人的无家 可归状态就在于人还根本没有把真正的栖居困境当作困境来思考,那又如何呢?”??〔1 5〕?在 他看来,如果我们要真正摆脱无家可归的困境就必须彻底冲出传统的形而上学视界,深刻领 会“无家可归状”其本身就是惟一的呼声,它“把终有一死者带入栖居中。
61、”海德格尔的这 种反问代表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它破解了千古不解之谜:原来,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人类精 神家园这一最高的绝对的确定性的追寻,其答案就在人类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永不确定的追寻 之中,就在永远也无法泯灭的无家可归的丧家感的威逼之中。
62、最大的确定性就在于永不确定 的对确定性的不断的追寻之中,无就是有的根据和本质,死亡是存在的真理,“死亡乃是触 及终有一死的人的本质的东西”。
63、??〔16〕?在永不停息的对绝对确定的人类精神家园 的不确定的追寻的栖居中倍受丧家感煎熬的终有一死者不再无家可归。
64、? 针对包括尼采在内的整个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在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寻觅问题上的失误,海德 格尔揭露出这种人的无家可归状态之症结所在,他说:“须由此来思的无家可归的状态实基 于存在者之离弃存在。
65、”??〔17〕?原来,传统的形而上学研究所关心的并与之打 交道的东西, 仅只是存在之在场,也即存在者,而深藏其后的更为真切的存在,也即无所不在的无反倒被 忘却、逃避了。
66、显然,“无家可归状态是忘在的标志。
67、”??〔18〕?由于忘在,人的存 在之真理 就总未被深思熟虑,那么,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人类精神家园寻觅也就只及皮毛而不得要害 。
68、因而,“无家可归状态变成了世界命运。
69、”??〔19〕?这样看来,海德格尔将整个西 方文明史 的演进夸张为一步步走向无家可归的深渊,并非只是危言耸听,也还是有其深刻内涵的。
70、? 海德格尔强调对人的终极关怀,为人类寻觅精神家园并不是图谋将人安置在某地某处得以安 身立命;也不只是消除人的异己状态;亦不是消解人的这种不息的寻觅。
71、而只是要领悟到“ 终有一死者总是要重新去寻求栖居的本质”。
72、??〔20〕?海德格尔为我们指出了对人的终 极关怀 的新方向,道出了人类精神家园寻觅的新意,终有一死的人通过栖居不再无家可归。
73、人“首 先必须学会栖居”,既而才能现实地不断重新思考无家可归状态并赋予其新的本质。
74、海德格 尔认为“栖居就是在世的本质”,??〔21〕?当人们领悟到无家可归的不安状态而 不再不安时, 人们便得以安居,他说:“一旦人类思考无家可归状态,它就已经不再是什么不幸了。
75、” ??〔22〕?也即是说,人一旦最终在存在者中把握到存在,在存在中把握到无,在生存中 正视死亡 ,去承担死亡的死亡,视死如归,人便安居乐业,不再无家可归了。
76、??〔23〕?海 德格尔在对人 的存在研究及对人的终极关怀方面所作的革命性的探讨,得到伽达默尔的肯定和赞誉。
77、?? 〔24〕?这里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海德格尔要从在场的无家可归的变动不居的东西中, 显露出不 在场的深藏不显的东西。
78、但是这种否定、这种无,既非虚无的空洞之物,也非无力的抽象概 念,亦非无限者。
79、它就是无所不在的呼唤着每一个终有一死者的具体而又现实的东西,它是 我们对人的终极关怀之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寻觅既起于此点却又归于此点。
80、 只要我们终有一死者的人守护着此点,便将不再无家可归。
81、甚至,我们可以说,守护着此点 ,即使无家可归,我们也将视死如归,领略“无家可归(Unheimlich)是在世的基本方式”。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