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岛算经第一题答案解析,海岛算经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海岛算经 [三国]刘徽 《海岛算经》由三国刘徽所著,最初是附于他所注的《九章算术》之后,唐初开始单行,体例亦是以应用问题集的形式。
2、 全书共9题,全是利用测量来计算高深广远的问题,首题测算海岛的高、远,故得名。
3、《海岛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测量数学事著,亦为地图学提供了数学基础。
4、 《海岛算经》是中国数学家刘徽的作品。
5、众所周知,刘徽为《九章算术》作注,《海岛算经》本来亦不是一部独立的著作,只是刘徽为了解释「重差术」而附在《九章算术》中《勾股》章之后的一些问题。
6、所谓「重差术」便是计算极高和极低的方法,经刘徽考究后,把这些方法附在《勾股》章之后。
7、直至唐代初年,这一部分才被人从《九章算术》抽出来独立成书,亦因第一题是测量有关海岛的高度及距离的问题,而把它命名为《海岛算经》。
8、现传版本的《海岛算经》是清初编辑《四库全书》时戴震由《永乐大典》中重新抄录出来,但只剩下九个问题。
9、 《海岛算经》所提及的「重差术」是透过对事物对象的反覆观测(第一、三、四问要观测两次,第二、五、六、八问要观测三次,第七、九问要观测四次),在不引入三角函数的情况下,运用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的原理来计算出精确的结果,所以《海岛算经》可算是标记著中国古代测量数学的成就。
10、〔一〕 今有望海岛,立两表齐,高三丈,前后相去千步,令后表与前表相直。
11、从前表却行一百二十三步,人目著地取望岛峰,与表末参合。
12、从后表却行百二十七步,人目著地取望岛峰,亦与表末参合。
13、问岛高及去表各几何? 答曰:岛高四里五十五步;去表一百二里一百五十步。
14、 术曰:以表高乘表间为实;相多为法,除之。
15、所得加表高,即得岛高。
16、求前表去岛远近者:以前表却行乘表间为实;相多为法。
17、除之,得岛去表数。
18、〔二〕 今有望松生山上,不知高下。
19、立两表齐,高二丈,前后相去五十步,令后表与前表参相直。
20、从前表却行七步四尺,薄地遥望松末,与表端参合。
21、又望松本,入表二尺八寸。
22、复从后表却行八步五尺,薄地遥望松末,亦与表端参合。
23、问松高及山去表各几何? 答曰:松高一十二丈二尺八寸;山去表一里二十八步、七分步之四。
24、 术曰:以入表乘表间为实。
25、相多为法,除之。
26、加入表,即得松高。
27、求表去山远近者:置表间,以前表却行乘之为实。
28、相多为法,除之,得山去表。
29、〔三〕 今有南望方邑,不知大小。
30、立两表东、西去六丈,齐人目,以索连之。
31、令东表与邑 东南隅及东北隅参相直。
32、当东表之北却行五步,遥望邑西北隅,入索东端二丈二尺六寸半。
33、又却北行去表一十三步二尺,遥望邑西北隅,适与西表相参合。
34、问邑方及邑去表各几何? 答曰:邑方三里四十三步、四分步之三;邑去表四里四十五步。
35、 术曰:以入索乘后去表,以两表相去除之,所得为景长;以前去表减之,不尽以为法。
36、置后去表,以前去表减之,余以乘入索为实。
37、实如法而一,得邑方。
38、求去表远近者:置后去表,以景长减之,余以乘前去表为实。
39、实如法而一,得邑去表。
40、〔四〕 今有望深谷,偃矩岸上,令勾高六尺。
41、从勺端望谷底,入下股九尺一寸。
42、又设重矩于上,其矩间相去三丈。
43、更从勺端望谷底,入上股八尺五寸。
44、问谷深几何? 答曰:四十一丈九尺。
45、 术曰:置矩间,以上股乘之,为实。
46、上、下股相减,余为法,除之。
47、所得以勾高减之,即得谷深。
48、〔五〕 今有登山望楼,楼在平地。
49、偃矩山上,令勾高六尺。
50、从勾端斜望楼足,入下股一丈二尺。
51、又设重矩于上,令其间相去三丈。
52、更从勾端斜望楼足,入上股一丈一尺四寸。
53、又立小表于入股之会,复从勾端斜望楼岑端,入小表八寸。
54、问楼高几何? 答曰:八丈。
55、 术曰:上、下股相减,余为法;置矩间,以下股乘之,如勾高而一。
56、所得,以入小表乘之,为实。
57、实如法而,即是楼高。
58、〔六〕 今有东南望波口,立两表南、北相去九丈,以索薄地连之。
59、当北表之西却行去表六丈,薄地遥望波口南岸,入索北端四丈二寸。
60、以望北岸,入前所望表里一丈二尺。
61、又却行,后去表一十三丈五尺。
62、薄地遥望波口南岸,与南表参合。
63、问波口广几何? 答曰:一里二百步。
64、 术曰:以后去表乘入索,如表相去而一。
65、所得,以前去表减之,余以为法;复以前去表减后去表,余以乘入所望表里为实,实如法而一,得波口广。
66、〔七〕 今有望清渊下有白石。
67、偃矩岸上,令勾高三尺。
68、斜望水岸,入下股四尺五寸。
69、望白石,入下股二尺四寸。
70、又设重矩于上,其间相去四尺。
71、更从勾端斜望水岸,入上股四尺。
72、以望白石,入上股二尺二寸。
73、问水深几何? 答曰:一丈二尺。
74、 术曰:置望水上、下股相减,余以乘望石上股为上率。
75、又以望石上、下股相减,余以乘望水上股为下率。
76、两率相减,余以乘矩间为实;以二差相乘为法。
77、实如法而一,得水深。
78、〔八〕 今有登山望津,津在山南。
79、偃矩山上,令勾高一丈二尺。
80、从勾端斜望津南岸,入下股二丈三尺一寸。
81、又望津北岸,入前望股里一丈八寸。
82、更登高岩,北却行二十二步,上登五十一步,偃矩山上。
83、更从勾端斜望津南岸,入上股二丈二尺。
84、问津广几何? 答曰:二里一百二步。
85、 术曰:以勾高乘下股,如上股而一。
86、所得以勾高减之,余为法;置北行,以勾高乘之,如上股而一。
87、所得以减上登,余以乘入股里为实。
88、实如法而一,即得津广。
89、〔九〕 今有登山临邑,邑在山南。
90、偃矩山上,令勾高三尺五寸。
91、令勾端与邑东南隅及东北隅参相直。
92、从勾端遥望东北隅,入下股一丈二尺。
93、又施横勾于入股之会,从立勾端望西北隅,入横勾五尺。
94、望东南隅,入下股一丈八尺。
95、又设重矩于上,令矩间相去四丈。
96、更从立勾端望东南隅,入上股一丈七尺五寸。
97、问邑广长各几何? 答曰:南北长一里百步;东西广一里三十三步、少半步。
98、 术曰:以勾高乘东南隅入下股,如上股而一,所得减勾高,余为法;以东北隅下股减东南隅下股,余以乘矩间为实。
99、实如法而一,得邑南北长也。
100、求邑广:以入横勾乘矩间为实。
101、实如法而一,即得邑东西广。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