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孔成像原理实验,小孔成像原理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小孔成像 用一支削得很尖的铅笔,在一张硬纸片的中心部分扎一个小孔。
2、孔的直径约三毫米左右。
3、设法把它直立在桌子上(如图)。
4、然后拉上窗帘,使室内的光线变暗。
5、点上一支蜡烛,放在靠近小孔的地方。
6、拿一张白纸,把它放在小孔的另一面。
7、这样,你就会在白纸上看到一个倒立的烛焰。
8、我们称它是蜡烛的像。
9、前后移动白纸,瞧瞧烛焰的像有什么变化。
10、当白纸离小孔比较近的时候,像小而明亮;当白纸慢慢远离小孔的时候,像慢慢变大,亮度变暗。
11、改变小孔的大小,我们再来观察蜡烛的像有哪些变化。
12、你可以在硬纸片上,扎几个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孔,孔和孔之间相距几厘米。
13、这时候在白纸上,就出现了好几个和小孔相对应的倒像。
14、它们的大小都一样,但是清晰程度不同,孔越大,像越不清楚。
15、孔只要够小,它的形状不论是方的、圆的、扁圆的,对像的清晰程度都没有影响。
16、这个实验至少向我们提出了三个问题:小孔成的像为什么是倒立的?像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像的清晰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为了说明这些问题,我们把蜡烛的火焰看成是由许多小发光点组成的,每个发光点都向四面八方射着光。
17、总会有一小束光,笔直地穿过小孔,在白纸上形成一个小光斑。
18、烛焰上的每一个发光点都会在白纸上形成一个对应的光斑,全部光斑在白纸上就组成了一个烛焰的像。
19、从图中可以看出,烛焰上部发的光沿直线通过小孔,照在白纸的下部;烛焰下部发出的光,通过小孔,照在白纸的上部,所以在白纸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
20、这正好说明了光是直线传播的。
21、如果你把小孔搞得太大,穿过小孔的光束就变粗。
22、由烛焰各部分射来的光束通过较大的孔以后,会在白纸上形成一些较大的光斑。
23、这些光斑互相交叉重合,烛焰的像就变得模糊不清了。
24、再增大小孔的孔径,白纸上就只会出现一个模糊的大光斑。
25、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学者韩非,在他的书里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人请了一个画匠为他画一张画。
26、三年以后,画匠告诉他:“画成了!”他一看,八尺长的木板上只涂了一层漆,什么画也没有,便大发脾气,认为画匠欺骗了他。
27、画匠说:“请你修一座房子,房子要有一堵高大的墙,再在这堵墙对面的墙上开一扇大窗户。
28、把木板放在窗上,太阳一出来,你在对面的墙上就可以看到一幅图画。
29、”他半信半疑,照画匠的话去办。
30、果然,在屋子的墙壁上出现了亭台楼阁和往来车马的图象,好象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画。
31、尤其奇怪的是,画上的人和车还在动,不过都是倒着的!大约两千四五百年以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他的学生,作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线进行的性质。
32、这是对光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
33、小孔成像原理: 光的直线传播 太阳给人类以光和热,这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光源。
34、但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白昼和黑夜。
35、每到晚上,黑暗就笼罩着大地。
36、生活在远古的人类祖先,对黑夜是无能为力的。
37、黑暗给人们以可怕、可恶的感觉,直到今天黑暗仍为人们用来形容邪恶。
38、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世纪,人类才发现火也能提供光和热。
39、开始是使用天然火,以后又发明了人工摩擦取火。
40、人工摩擦取火的发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划时代进步,它“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①。
41、生活在五十万年以前的北京猿人就已经懂得使用天然火,大约在几万年前人类又学会了用钻木的方法人工取火。
42、火在长时期里一直是人们唯一可以利用的人造光源,后来人们创造了油灯、蜡烛,还是离不开火,一直到近代光源的发明才取代了火。
43、 通过对光的长期观察,人们发现了沿着密林树叶间隙射到地面的光线形成射线状的光束,从小窗中进入屋里的日光也是这样。
44、大量的观察事实,使人们认识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45、为了证明光的这一性质,大约二千四五百年前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墨翟和他的学生作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理。
46、虽然他讲的并不是成像而是成影,但是道理是一样的。
47、 在一间黑暗的小屋朝阳的墙上开一个小孔,人对着小孔站在屋外,屋里相对的墙上就出现了一个倒立的人影。
48、为什么会有这奇怪的现象呢?墨家解释说,光穿过小孔如射箭一样,是直线行进的,人的头部遮住了上面的光,成影在下边,人的足部遮住了下面的光,成影在上边,就形成了倒立的影。
49、这是对光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
50、 墨家还利用光的这一特性,解释了物和影的关系。
51、飞翔着的鸟儿,它的影也仿佛在飞动着。
52、墨家分析了光、鸟、影的关系,揭开了影子自身并不直接参加运动的秘密。
53、墨家指出鸟影是由于直线行进的光线照在鸟身上被鸟遮住而形成的。
54、当鸟在飞动中,前一瞬间光被遮住出现影子的地方,后一瞬间就被光所照射,影子便消失了;新出现的影子是后一瞬间光被遮住而形成的,已经不是前一瞬间的影子。
55、因此,墨家得到了“景不徙”的结论,“景”通“影”,就是说,影子不直接参加运动。
56、那么为什么影子看起来是活动着的呢?这是因为鸟飞动的时候,前后瞬间影子是连续不断地更新着,并且变动着位置,看起来就觉得影是随着鸟在飞动一样。
57、在二千四五百年前,能这样深入细致地研究光的性质,解释影的动和不动 的关系,确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58、墨家还从光线直线传播的原理解释了投影和半影的现象。
59、 十四世纪中叶,元代天文数学家赵友钦在他所著的《革象新书》中进一步详细地考察了日光通过墙上孔隙所形成的像和孔隙之间的关系。
60、他发现当孔隙相当小的时候,尽管孔隙的形状不是圆形的,所得的像却都是圆形的;日食的时候,像也有缺,和日的食分相同;孔的大小不同,但是像的大小相等,只是浓淡不同;如果把像屏移近小孔,所得的像变小,亮度增加。
61、对于这一现象,赵友钦经过精心思索和研究,得出了关于小孔成像的规律。
62、他认为孔相当小的时候,不管孔的形状怎样,所成的像是光源的倒立像,这时孔的大小只不过和像的明暗程度有关,不改变像的形状。
63、当孔相当大的小孔成像示意图。
64、时候,所得到的像就是孔的正立像。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