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
2、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3、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Learn about IT)。
4、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5、 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6、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 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
7、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
8、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9、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Learn from IT)。
10、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
11、 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
12、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13、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
14、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15、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6、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7、 3.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Learn with IT)。
18、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19、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
20、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
21、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22、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
23、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24、 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
25、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