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反映了教育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话。
2、晋初刘毅在《请罢中正除九品疏》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3、”说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即人才选拔制度。
4、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士族阶级立场,不管这个人怎么样,身为贵族一定不会落为官员中的下层,而庶民们不管怎么努力多么优秀,都没法得到士族的身份,还是会被人们看不起的。
5、这种现象就是由九品正中制决定的。
6、“九品中正制”起源于曹魏时期,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7、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8、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9、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中正品第虽有九等,然其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与下品。
10、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中正品第中的上品和下品同属于辨别人才优劣的等级评定序列,并依此考察魏晋任官及其与乡品、官品的关系,致使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出现了偏差。
11、事实上,上品与下品虽然有着基本相同的属性,即它们都是由中正所作出的一种区分人才优劣的等级评定形式。
12、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基本属性相同的乡品,却又具有一种新的内涵和社会属性。
13、魏晋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以及士庶等级界限的严格区分,上品与下品同社会等级制度结合得愈来愈紧密,其间的差别日益明显。
14、上品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质变,即由单纯评定人才优劣的一级乡品等级称谓蜕变为代表着士族的社会地位的身份等级的标识,成为辨别士庶分野的界标之一。
15、司马懿当政后,任世家豪门为各地中正,评定士人品级只论其门第而不论才能,九品中正制遂成为世族地主控制政权的工具。
16、扩展资料: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
17、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创议后,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18、但当时察举尚未完全废除。
19、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产生的。
20、九品中正制的积极意义有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2、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
2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品中正。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