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邓禹是汉明帝的,邓禹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邓禹 (公元2-公元58)字仲华,东汉开国名将。
2、刘秀经略河北,主动为其划策。
3、先后任过前将军、大司徒、太傅等职,屡被封候。
4、始终受刘秀的信任和重用。
5、1.大计辅刘邓禹,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南)人,自幼聪明、机敏、好学,十三岁时即能诵诗。
6、在长安学习期间,结识了正在京城拜师的刘秀。
7、二人一见如故,甚是投机,随后结为知己。
8、刘秀长邓禹九岁,刘秀在长安期间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年仅二十有余,由此可见,邓禹聪明早熟。
9、王莽政权被风起云涌的起义队伍推翻后,长安一片混乱。
10、为避战乱,邓禹回到家乡。
11、新市、平林等起义将领立汉室后裔刘玄为更始皇帝,定都洛阳之后,有人知道邓禹有才学,举荐他到更始政权中作官。
12、邓禹认定刘玄不足以成大器,因此,拒辞不出。
13、后来,刘秀逃出更始权臣的监视,以代大司马之职持节经略河北。
14、邓禹知道后,自己背干粮,徒步北上追赶刘秀。
15、到了邺(今河北省临漳),赶上了刘秀。
16、刘秀见到邓禹,非常高兴,便问他:"我现在正主持封官授职之事,先生远道而来,想必也为谋求一官半职吧?"邓禹回答说:"不愿也,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17、"刘秀深感惊奇,留他住下,二人彻夜长谈。
18、邓禹说:"诸将皆庸人崛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
19、明公虽建藩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
20、为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
21、"刘秀听后,非常高兴。
22、刘秀打开地图让邓禹看,说道:"天下郡国如是,今始得一。
23、子前言天下不足定,何也?"邓禹却说:"方今海内人思明君,犹赤子之幕慈母。
24、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
25、"刘秀听后,更加高兴。
26、看来二者政治见解相同。
27、这进一步巩固了邓禹与刘秀的交情。
28、自此之后,几十年的军事和政治活动,刘秀对邓禹深信不疑,即使邓禹打了败仗,也不加深究。
29、邓禹对刘秀则是忠贞不渝,誓死效力。
30、邓禹向刘秀举荐的人才,无不任用。
31、邓禹成了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最可靠的支柱。
32、2.巧收渔利刘秀经略河北,邓禹为之广揽将才、招兵买马。
33、更始二年,邓禹率军与铜马起义军交战,在刘秀的另一位将领盖延被击败的情况下,邓禹一举破敌,收降铜马数十万军队。
34、随后,邓禹屯兵河内,此地险要而富足,既可广招兵马,又堵住了敌人从南面攻杀刘秀的道路,使刘秀得以在河北站住脚跟。
35、刘秀经略河北成功,不仅扩充了军队、建立起可靠的基干队伍,而且有了巩固的后方根据地,之后,他开始向南、向西扩展。
36、后来,刘秀进逼洛阳,他料定赤眉军必定进攻长安,赤眉与绿林定有一场恶战,决定派一将收取两军相斗之渔利。
37、刘秀知道邓禹深沉大度,处事目光久远,于是,拜他为前将军,中分摩下精兵二万,授以西讨方略,遣之挺进关中。
38、赤眉起义军,作战勇猛、势不可当。
39、但没有明确的政治目的。
40、因此,所到之处只知打杀和抢掠,不知安民和抚众,更不知建立自己的政权。
41、因此"赤眉所过残毁,百姓不知所归"。
42、邓禹抓住了赤眉的弱点,所克其城,重新建制,抚慰百姓,稳定逃民,师行有纪,禁绝抢掠,决不扰民。
43、因而,邓禹率军所到之处,百姓和官吏"皆望风携负以迎,降者日以千数,众号百万。
44、禹所至辄停车驻节,以劳来者,父老童稚,垂发戴白,满其车下,莫不感悦,于是名震关西"。
45、邓禹随赤眉入关西。
46、赤眉拼杀征战,兵锋所至,恨怨皆起,一路打杀,一路灾难,相反,邓禹虽率大军,但以安抚为主,目的不在攻城争地,而在安民立政、广布汉德。
47、因此,邓禹虽出力不多,但却收到了赤眉将领无法想象的结果。
48、他使关西百姓欢迎汉军,迎立汉政权,这为东汉政权的确立深植了根基。
49、3.休兵待敌邓禹收赤眉战胜绿林之渔利,得关西之民心,深受光武帝刘秀的赞扬。
50、他多次写信赞誉邓禹,称他"谋出帷幄,决胜千里","斩将破军,平定山西,功效尤著。
51、"光武帝拜邓禹为大司马,封他为赞侯。
52、邓禹继续领兵攻打更始军队,在夏阳,战败更始中郎将率领的十万军队。
53、不久,更始政权发生内讧,相互残杀。
54、赤眉军一举攻下长安。
55、更始政权灭亡。
56、此时,邓禹已深得关西民心,聚集了号称百万之众的队伍。
57、赤眉军入主长安,立放牛娃刘盆子为皇帝,打起了恢复汉政权的旗帜。
58、有人劝邓禹乘势攻取长安,消灭赤眉军。
59、邓禹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明白自己所聚集的汉军数量虽多,但却没有抵敌的将领,这支队伍缺乏足够的基干力量,没有什么战斗力。
60、相反,赤眉军方面,初得长安,刚立皇帝,将帅正感新鲜,士兵斗志正盛,而且还有较充足的粮食。
61、此时不可能战胜敌人,攻取长安。
62、他说:"我众虽多,能战者少,前无可仰炎粟,后无转馈之资;赤眉军刚刚攻克长安,财谷充实,士气昂扬,锐不可当。
63、"邓禹深通谋略,善于判断事物,他料定:"赤眉群居,无终日之计,财谷虽多,变故万端,岂能长久坚守?"于是,他决定休兵养士,以观敌变。
64、考虑到西北方面的上郡、北地、安定三郡地广人稀,谷多富饶,他便率领军队休兵北道,筹粮养士,静观长安之变。
65、邓禹的这一方略是正确的。
66、他北上之后,附近的郡县首脑皆来归附,逐渐形成对长安的包围之势。
67、4.败而不馁邓禹休兵养士,就地筹粮,静观长安之变,以寻机图之的策略无疑是正确的,因此,尽管光武帝寄书促其进兵,邓禹仍不改变既定策略。
68、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69、邓禹的部将冯愔与宗歆因争权夺利而相互攻杀。
70、冯愔杀了宗歆之后直接攻杀邓禹。
71、邓禹被搞得措手不及,狼狈不堪。
72、幸得冯愔护军黄防抓住冯愔,才解救了邓禹。
73、然而,邓禹所率汉军的士气自此大受挫折,军心不振,无力激战。
74、公元26年,长安赤眉军粮食缺乏,闹起饥荒,赤眉军退出长安。
75、邓禹乘虚而入。
76、邓禹入长安后,收西汉十一帝神主送归洛阳,为刘秀争取了政治主动,使他名正言顺地归于刘汉皇统。
77、然而,他坐困危城,并无建树,这是其失策之处。
78、长安缺粮,邓禹只好到云阳征粮。
79、军中日渐慌恐,士卒以枣叶充饥。
80、同年9月,赤眉军再次攻打长安,邓禹作战不利,败走高陵。
81、光武帝十分关注邓禹的情况,知其军中乏粮、内讧和战败等情况,于是派大将冯异率军前来接替邓禹。
82、邓禹深感对不起皇帝,想战胜赤眉军以挽回面子,于公元27年1月,邀征西大将军冯异共击赤眉军。
83、冯异带兵明智而果敢。
84、他认为,赤眉军兵力众多,势头正盛,正面交战必然失败,不如采取声东击西之策,调敌东来,各个击破之。
85、邓禹不听冯异之策,意气用事,孤注一掷,以饥饿无力的军队击打兵锋正锐的赤眉军,结果招致惨败。
86、邓禹仅带二十四名骑兵逃出。
87、邓禹连连失败,损兵折将,有辱皇帝使命,更负皇帝厚望,自觉罪责难逃,于是上书请罪,要求皇帝取消大司徒及封侯,并交还印绶。
88、光武帝对他宽宏大度,只收回了大司徒印绶,保留其封侯。
89、在失败面前,邓禹表现出大将的风度,既自责请罪,又不消沉,而是继续为汉光武帝的一统大业操劳。
90、不久,皇帝又任命他为右将军,在率军攻打延岑的战役中,邓禹再立新功。
91、汉光武帝完成统业后,天下太平,论功行赏,邓禹被封为高密侯。
92、食邑四县。
93、他不争权势,试图远离政治。
94、他尽心于家事,孝敬老母,教育子孙。
95、他有十三子,邓禹教他们各学一门技术,以便自己养活自己。
96、他仅食自己的封地,从不向国家伸手要利。
97、公元56年,光武帝起用邓禹为司徒,次年光武帝卒,其子即位,是为明帝,明帝拜邓禹为太傅。
98、公元58年,邓禹病逝,结束了其明达有成的一生。
99、(苑士军《中华名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