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兽类动物,兽类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空中飞行的动物能在空中展翼飞翔的动物,除鸟类和大部分昆虫外只有蝙蝠了。
2、蝙蝠是这一类动物的通称,有人说它是鸟类,也有人说它是老鼠变的,其实都不对,蝙蝠属翼手目,是哺乳动物中唯一能够在空中飞行的小型兽类。
3、从种数讲,它仅次于啮齿类,全世界约有900种以上,除极地外部有它的分布。
4、我国独特的多种自然环境为翼手类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其种数占全世界种数的10%。
5、 翼手类中最大的蝙蝠叫狐蝠,体重约有1公斤,两翼展开的长度近1.5米,而最小的蝙蝠体重仅5克左右,两翼展开后的长度也不超出15厘米。
6、1. 形态 这类动物在形态上有许多适应飞翔的特化,最主要的特征是前肢已进化为翼,指骨延长,在指和四肢间发展了翼膜,只有拇指不包括在翼膜内,仍保持正常状态。
7、拇指的爪和后足各趾的爪发达,呈显著的钩状,借以将自己的身体悬挂在岩壁等处(图1-1)。
8、有些蝙蝠吻鼻部的皮肤衍生成各种复杂结构的鼻叶,外耳常有耳屏或对耳屏,借以发射和接收超声波,进行种内交往、躲避障碍和寻找食物等。
9、根据形态特征和食性蝙蝠可分为大、小蝙蝠亚目,前者体型较大,多以花果为食;后者体型较小,主要以昆虫为食,其种数约占82%。
10、 2.生态蝙蝠一般夜间活动。
11、它们居住在各类大、小山洞,古老建筑物的缝隙、天花板、隔墙以及树洞、山上岩石缝中,而一些南方食果的蝙蝠还隐藏在棕榈、芭蕉树的树叶后面。
12、蝙蝠大部分是吃虫的,有的种类还以植物的花粉、果实为食,个别种类还有吸血的。
13、它们取食时,不是依靠视觉,而是靠口腔和吻鼻部发出的超声波,利用回声定位来获得食物。
14、居住在温带的蝙蝠有冬眠的习性,冬眠时许多个体聚在一起,倒挂在岩壁上。
15、它们通常秋季交配,春末产仔,每胎1仔。
16、3.经济意义 翼手类所属的各种蝙蝠,因大部分以昆虫为食而有益于人类,它们的粪便还可做肥料使用。
17、少部分吃植物果实、花粉,极个别种如吸血幅是流行性传染病的储存宿主而不利于人类。
18、总之,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是人类的朋友,应加以保护。
19、穿行于树际的高等哺乳动物以树栖为主的哺乳动物,主要包括进化水平最高,属灵长目的各种猿猴,此外,啮齿目中的鼯鼠(俗称飞鼠)、巨松鼠、松鼠、花鼠、睡鼠;树鼩目中的树鼩以及食肉目中的小灵猫、豹猫等也在树上活动。
20、灵长目动物包括我们人类在内,共有200余种,我国野生猿猴有18种,约占这一类动物的9%,其中有我国特产动物金丝猴、猴、白头叶猴。
21、灵长目动物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
22、体型最大的为大猩猩,体重在200公斤以上;最小的矮狐猴体重仅有50克。
23、 1.形态灵长目动物的体型中等,大脑高度发达,具有较大的球状颅腔;手和脚趾能分开,拇指通常能对握,使手和脚成为有力的抓握器官;多数种类鼻短小,有的鼻骨极度退化,如我国特产动物金丝猴形成上仰鼻孔,所以人们又叫它仰鼻猴。
24、灵长目动物的眼眶朝向前方,眶间距离也短,不同于其它类动物;他们的指只能同时屈伸,掌与跖面裸出,有软而宽的足垫,多数种类的指和趾端具扁甲(图1-2)。
25、2.生态 这一类动物一般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山林里,栖息的海拔高度随种类、季节不同而有所差别。
26、它们通常过着树栖、半树栖的群居性生活,白天活动,仅有少数种类,如蜂猴、夜猴、指猴等为夜间活动。
27、活动时以家族式群体在一起,有时也结成大群,每群数量不等。
28、群体内有猴王带领猴群觅食和漫游,此时雌猴和幼猴排在队伍中间,以不同动作来传递信息,停留时,均有成年猴登高瞭望,发现险情即鸣叫报警,它们凭借高度发达的感觉器官,灵活运动的四肢和适于攀爬和抓拿的手指、脚趾,可在树际间迅速疾行和跳跃。
29、长臂猿的前肢特长,只需轻轻一悠,就可从一棵树转移到数米外的另一棵树上。
30、猴类靠其能保持身体平衡的长尾,可在森林的树枝叉间飞快的活动。
31、灵长类动物的食物很杂,主要以水果、谷物为主,也吃竹笋、萝卜等食物。
32、它们每年繁殖一次,每胎产一仔,偶见2仔,怀孕期在180天左右,所生的幼体在哺乳期中多紧抱母体胸、腹部,有时也爬在母体的背部,由母体带着活动,一年后开始独立生活。
33、3.经济意义 灵长类动物不仅是观赏动物,更重要的是医学、航天事业的实验动物,在科研上也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应予保护。
34、 猴类也侵入农田盗食庄稼,食量虽小但破坏严重。
35、人类虽然是它的近亲,但给这些动物的威胁也最大。
36、由于大面积的砍伐以及滥捕乱猎等原因,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37、因此,我们除采取措施控制它危害的一面外,还需加强有关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及人工繁殖中心的建设,以利其生存和繁衍后代。
38、食肉的陆栖猛兽我们俗称的猛兽或食肉兽,系指哺乳纲食肉目这类动物的总称,如豺、狼、虎、豹、熊、鼬、貂等这些大、中 型兽类。
39、实际上这类动物只能称做陆栖猛兽,还有一些食肉兽主要生活在水中,以鱼、软体动物为食,例如长着鳍状脚的海豹、海狮、海象等,它们在动物分类上属哺乳纲鳍足目。
40、食肉目动物在全世界约有250种(不包括哺乳纲鳍足目动物),其中分布在我国的有55种。
41、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它们也与其它动物一样,在形态、行为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差异,最大的北极熊身长有3米,体重达80O公斤左右,而最小的鼬科动物——伶鼬,身长仅16厘米左右,体重不到60克(图1-3)。
42、食肉目动物下设8科,即犬科、熊科、浣熊科、大熊猫科、鼬科、灵猫科、猫科、鬣狗科。
43、除鬣狗科外,我国都有分布。
44、 1. 形态 食肉目动物体型粗壮或小巧,肌肉发达,四肢的趾端具锐爪,大脑和嗅觉、视觉、听觉均较发达。
45、它的特点是有着发达的犬齿,便于刺穿捕获对像,由第4上前臼齿及第1下臼齿构成的1对裂齿是撕咬的工具;裂齿特别锐利,上裂齿内侧前后两个大齿尖和下裂齿外侧的两个大齿尖,在咬合时好似铡刀的对切,可将韧带、软骨切断。
46、2.生态 食肉目动物身体矫健,动作灵敏,反应迅速。
47、它四肢的脚爪是捕捉猎物的有力武器,而其中猫料动物的爪,在不便用时还可缩回,它们捕获的对象小到老鼠、幼鸟,大到各种羚羊、鹿、牛、马等有蹄类。
48、其捕猎方式各有不同:有的成群结队出猎,如狮子,往往由1头追击,其它狮子在另一方向等待猎物的到来,其它大型猫科动物如虎、豹多单独出猎,在袭击猎物前先静静跟踪,然后用利齿和锐爪进行突然袭击;中型的鼬科动物则凭借细长的身材、灵敏的嗅觉直接进洞捕食鼠类。
49、虽然如此,食肉兽在捕食过程中也决不是每次都有收获,因为强弱者之间各有所长,弱者往往以它灵敏的听觉以及曲折的逃跑路线而逃窜,强者也决不会挑选健壮的成年个体,而是选择老弱病残和幼体为猎取对象。
50、多数食肉兽以肉食为主,但豺、狼、貂,大、小灵猫等,除肉食外,还吃一些植物性食物,近于杂食;熊类和小熊猫植物性食物的比重增加,而大熊猫以箭竹、竹笋为主食,在食肉目动物里几乎成为素食者。
51、食肉兽大部是昼伏夜出,营独居生活,仅在繁殖育幼时期有短暂的家族式栖聚。
52、每种食肉兽往往有一定的活动领域:狮子由于群居式生活所需空间较小;虎是独来独往的猛兽,喜欢游荡,因此,所需空间较大。
53、由于生活环境遭到破坏,食物减少,虎的命运令人担忧,如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南各地的老虎数量已极为稀少,趋于灭绝。
54、食肉兽中不少种类如虎、豹、大熊猫、小熊猫等都是国家颁布的数量日趋减少需加强保护的一、二类保护动物。
55、3.经济意义 食肉兽在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56、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一直对它们进行狩猎、利用和饲养,如用貂皮、狐皮、水獭皮、貉皮、黄狼皮制成大衣,用熊胆、虎骨、麝香、獾油制成中草药,用灵猫香、黄鼬(黄鼠狼)尾毛作工业原料等,在裘皮业、中药界以及工业界中早已驰名国内外,对这部分资源今后应加强保护,恢复种群数量,并在此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利用,在有条件的地区可对某些种类进行人工饲养。
57、四肢有蹄的兽类一提到有蹄动物,人们自然会想到成群的野驴、黄羊、鹅喉羚、野骆驼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奔驰的场面。
58、我国的草原,雨量少、温差大,不宜树木生长,但牧草却分外茂密。
59、丰盛的水草为草原动物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条件。
60、这里的兽类主要以植物的绿色部分为食,如黄鼠、布氏田鼠、旱獭、鼠兔等多种啮齿动物。
61、有蹄类动物种数虽少,但数量大,其中以黄羊最具代表性,历史上曾出现过上千只的大群。
62、荒漠、半荒漠地区的自然条件较草原严酷得多,雨量稀少、风力强烈,昼夜温度变化大,植被稀疏,在这里生存的野马、野驴、野骆驼、高鼻羚羊等有蹄动物,为了获得食物和水分,常常需要长途跋涉。
63、然而,有蹄动物并非只生活在开阔的原野上,还有出入森林和灌丛的獐、狍、麂、鹿和野猪,以及在山地攀爬的各种羊类。
64、有蹄类动物包括趾数为单数的奇蹄目和趾数为偶数的偶蹄目。
65、奇蹄目世界上共有17种,如马、驴、貘、犀等动物, 在我国仅分布有野马、野驴和藏野驴三种;偶蹄目共有194种,我国分布的有41种,其中有不少特产动物,如野骆驼、野牦牛、原麝、马麝、獐、黑麂、毛冠鹿、白唇鹿、麋鹿、藏羚、羚牛等。
66、1. 形态 奇蹄目动物体型均较高大,四肢长,它们的侧趾退化,中趾发达,末端为蹄(图1-4),耳大,上下颌都长有门齿和臼齿,胃仅有一个胃室,靠特大的盲肠来帮助消化食物。
67、偶蹄目动物体型中等,善奔跑,第3、4趾发达,均衡地承担全身体重,第2、5趾小而呈悬蹄或消失,为蹄行性,从趾端的蹄着地面行走(图1-5)。
68、大部为反刍动物,胃构造复杂,有4室,这是一种缩短取食时间和加强消化粗糙食物的特殊适应。
69、反刍兽常表现为长腿,长颈的体型。
70、而非反刍兽,如野猪等则表现出腿短,体型粗壮,它们前臼齿和臼齿大而发达,犬齿多退化;头上具角。
71、鹿类的角有分枝呈季节性生长和脱落(长颈鹿的角终生存在);牛、羚羊等的角不脱落也不分叉,外套有角质硬鞘,有人也将此类动物称为洞角类。
72、2.生态 生活在我国的有蹄类动物,多数为陆栖兽类。
73、它们集群生活,多活动于森林、草原、荒漠、半荒漠等多种环境中。
74、除野猪等动物为杂食外,其它均以植物性食物为食。
75、每年多在春季繁殖,每胎产1~6仔。
76、草原和荒漠那种开阔的景观、不良的隐蔽条件以及由于干旱食物缺少等诸种原因,使得生活在这类环境中的有蹄类都具有锐利的视觉、听觉和迅速奔跑的能力,以便取得足够的食物,避免天敌的侵害。
77、如生活在内蒙古草原的黄羊,其奔跑速度每小时达60~80公里。
78、骆驼、野马、野驴、羚羊这些荒漠和半荒漠动物,由于自然条件的更加严酷,除需具备长距离奔跑外,还需有长时间的耐渴能力,它们只能从有限的食物中吸取水分和寻找水源才能维持生命,而其中骆驼是最能适应荒漠生活的动物了。
79、通常这类动物几头或十数头成小群活动,只在秋季交配季节才集成大群。
80、3.经济意义 我国的有蹄类动物,除有科研价值或作为观赏动物外,几乎都可以列为资源动物,如鹿科中的麝,不但种类多,资源也丰富,居世界之首。
81、在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中,以麝香和鹿茸最为名贵,而我们在古代就有饲养梅花鹿取茸入药的历史了。
82、人工养麝和人工取香早在解放初就已经开展,已具有一定规模。
83、现代的大家畜如骆驼、水牛、牦牛、山羊、绵羊等也是从野生的有蹄类动物中驯化而来的。
84、已有多种此类动物列为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
85、由于人们为了获得皮、肉,取茸、取香入药而对它们滥捕乱猎,加上人类经济活动对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它们的数量日益减少,有的已濒临绝灭,我们应积极进行保护。
86、啮齿动物和鼠害的防治各种鼠类、兔子和鼠兔由于形态、习性和生理等的相似,我们统称为啮齿动物。
87、它包括兽类中的啮齿目与兔形目两个类群,在我国就有180~190种,占全国兽类种数的1/3强,其个体数量超过其它类群数量的总和。
88、1.形态啮齿动物为小型或中型的兽类,它们共同的特征是具有一对终生生长的凿形门齿,没有齿根,门齿前面有较坚硬的釉质,以适应啮咬生活,为保持门齿的高度需不断啮咬各类物品。
89、啮齿动物没有犬齿,在门齿和颊齿间有很大的虚位,我们叫它齿隙。
90、由于长期进化结果,啮齿动物的形态极为多种多样,对周围环境有高度的适应能力。
91、以我国啮齿动物为例,生活在新疆北部的河狸,体重有11~30公斤,体长在70~80厘米,为适应水中生活,它们的绒毛厚,耳具瓣膜,尾扁平并覆以角质鳞片,是我国最大的啮齿动物。
92、而广泛分布在我国南、北各地的巢鼠,其体重仅6~7.5克,体长只有51~55毫米,尾细长能卷曲,可协助四肢攀缘在农作物上取食(图1-6);长年生活在地下的鼹形田鼠,尾退化到仅有9~11毫米长,耳小,不具外耳廓,前足呈铲状;而跳鼠科中的长耳跳鼠,耳长近体长的1/2,达40~46毫米。
93、各种啮齿动物的毛色差异很大,有的鲜艳,有的单调。
94、2. 生态啮齿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极强,因而在地球表面分布最广,除生存条件极端恶劣的南、北极外,无论是高山、草原。
95、森林、平原、农田、水域、戈壁都有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全球。
96、一旦环境发生变化时,就调整自身与环境的关系。
97、啮齿动物大部营穴居生活,在地下挖掘深而复杂的洞道,如生活在草原地区的旱獭,它们的洞道深达几米,由于冬季气温低,食物缺乏,不利于它们的生存,因此,在冬眠前大量啃食牧草,体内积累了厚厚的脂肪,天气寒冷时进入洞内冬眠,直至第二年春天才醒来,而生活在开阔景观的各种跳鼠,为寻找食物和躲避天敌的需要,具有发达的视力、听力和快速的运动器官,因而进化为眼大,耳长,听泡大,善跳跃的长腿和控制前进方向的长尾。
98、生理上则表现在对干旱条件的适应,如充分利用分解食物产生的水,穴居,夜间活动等,而不把水用于调节体温。
99、啮齿动物具有许多特殊的进化类型,如鼯鼠在四肢间生有皮膜可在空中滑翔;河狸、麝鼠等,耳有闭水结构,脚趾间生有蹼或半蹼,可在水里潜游;各种鼢鼠、鼹形田鼠为便于挖掘洞道,前足呈铲形;营树栖生活的松鼠具锐利的爪,便于在树上攀爬。
100、啮齿动物多以植物的绿色部分、根茎、种籽等为食,但也有一些特化的种类如河狸为适应啃咬和咀嚼树木而具有锐利的门齿和适于咀嚼木质食物的宽臼齿。
101、3. 经济意义啮齿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在国民经济中影响大。
102、我国现存的180多种啮齿动物中,虽然可做为食肉兽类的食物而在生态平衡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中绝大部分种类却是害多益少;部分种类如松鼠、旱獭、麝鼠、竹鼠、花鼠等,在经济生活中虽然可向人类提供毛皮、肉食,用于科研、观赏对人类有些益处,但也绝不能忽略它们危害的一面。
103、啮齿动物对人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农业上它们啃咬青苗,盗食谷物,污染存粮,可以说在整个农作物的生长期内都有它们危害,这些害鼠为躲避人们的追捕,多为晨昏活动。
104、有的害鼠专吃种籽和青苗;有的以植物的根、茎为食;有的种类又喜食粮油作物的种子。
105、林业上的危害还表现在取食树种、啃咬果树,伤害苗木的根系,从而影响了固沙植树、森林更新和绿化环境的工作,有些地区还由于鼠类危害致使直播造林不易成功。
106、牧业上危害则表现在大量啃食和贮藏优良牧草,造成草场退化、载畜量下降。
107、而在沙质土壤地区,由于植被破坏造成土壤沙化,从而加速了土壤的风蚀作用和地表的盐渍化,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和草原建设的进行。
108、鼠类危害最严重的还表现在它是流行性传染病的储存宿主,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
109、据统计,由鼠类传播的疾病不下70多种,而其中以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等危害最大,如14世纪鼠疫传入欧洲,死亡人数达250万人,为欧洲人口的1/4;我国历史上也有类似的记载,从17世纪到解放前的300多年里,死于鼠疫的人数已超过千万人,直至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才基本控制和杜绝了人间鼠疫的发生。
110、4. 鼠害防治 鼠害猖獗,这早已是当今世界上存在的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
111、实践证明,在目前科学技术条件下,想要把任何一种鼠类完全消灭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在局部地区或在较小的面积内全部消灭害鼠却是可能办到的。
112、老鼠固然可恶,但它们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员,是兽类中鼬科动物、鸟类中的猛禽、爬行类中的蛇类等天敌动物的主要食物。
113、因此,鼠害防治工作应主要研究如何把群体数量控制到不至为害的程度,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