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若姜是幼公主吗,若姜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郑伯克段于鄢》(以下简称《郑》文)选自《左传》,文章记述了春秋初期郑国贵族内部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为争夺君位而最终兵戎相见的历史事件。
2、文章以较短的篇幅,精练的语言,把郑庄公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3、对于郑庄公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大多数的评论者都倾向于,该文深刻揭露了郑庄公的阴险毒辣、虚伪狡诈,为权力而骨肉相残的阶级本质。
4、魏禧在《左传经世钞》中说他“奸狠”。
5、宋代的吕祖谦更是把郑庄公批得体无完肤,认为“庄公之心,天下之至险矣”。
6、 本人认为,《郑》文中的郑庄公担任着双重的社会角色:一方面,作为国君,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具备政治家的谋略和素质,有远见、沉着冷静、思维缜密;另一方面,作为儿子和兄长,他对母亲姜氏和弟弟共叔段是有感情的,体现了他人性化的一面,他重义、重情。
7、本文拟对庄公重义、重情的一面进行探讨。
8、 一、庄公晓“义”、重“义”、行“义” “义”是中国古代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
9、《郑》文中,从郑庄公“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不昵,厚将崩”的简短答语看出,郑庄公本人已经对“义”有了一个清醒、明确的认识,“义”对于笼络民心、巩固政治统治,维护社会安定起着重要作用。
10、因此,庄公既然知晓“义”的重要,他就必然会重“义”,把“义”当作治国安邦的一项基本原则和出发点,成为庄公昭令文武群臣、安抚黎民百姓的重要思想基础。
11、 当弟弟段擅自扩大京邑的营建规模,祭仲进谏郑庄公除掉段“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庄公却对答:“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12、”然而此后的段又“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进言:“国不堪贰……若弗与,则请除之。
13、”庄公仍然没有同意。
14、文中,段一而再、再而三的公开挑衅所表现出来的得寸进尺,贪得无厌与庄公的容忍、克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5、直到段厉兵秣马,公然反叛之前,庄公一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有学者认为这说明庄公的阴险狡诈,是为最终反戈一击而等待时机。
16、本人则认为,庄公这样做是因为他重“义”、守“义”。
17、作为兄长,对弟弟的不友善,就是不“义”的表现,所以庄公必须做到仁至义尽。
18、与庄公的“义”相反,作为弟弟,段却不识哥哥的“义”,不思悔改;作为臣子,他“以下犯上”,串通母亲谋夺君位,是最大的“不义”。
19、当郑庄公所行的“义”与共叔段所行的“不义”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也就是兄弟二人斗争公开化的时候——决战于鄢。
20、此时段的“不义”行为发展到了真正威胁国家政权和自己统治的地步,庄公此时伐段合情合理,段“不义”在先,庄公理当“兴师问罪”。
21、庄公晓“义”、重“义”、行“义”,但自己不能首先悖“义”、弃“义”。
22、因此,庄公不得不对自己的亲弟弟一忍再忍,一让再让。
23、 二、庄公重情——对母亲和弟弟的亲情 庄公除了重义以外,文中还向我们展示了他重情的一面。
24、从故事的开头到结尾,庄公对母亲和弟弟始终是有感情的。
25、文中开头交代“庄公寤生,惊姜氏,遂恶之。
26、爱共叔段,欲立之。
27、”庄公即位后,并没有因此事与母亲计较。
28、姜氏为段请制时,庄公陈情厉害告诉母亲“虢叔死焉”,他答应了母亲请京的要求。
29、姜氏内心一直主张扶段、立段,在请制不被允许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请京,由此说明京这个地方虽逊于制,相比之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
30、此后段以此地为中心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大臣建议庄公杀掉段,但都被庄公拒绝。
31、庄公重义又顾及兄弟情分,一再给段悬崖勒马的机会。
32、当庄公与段决战于鄢,段战败后逃到共,庄公并没有继续穷追不舍,制段于死地而后快。
33、这表明从庄公的内心来看,他只是想给段一个教训,主观上并不想杀掉自己亲弟弟。
34、 文章结尾讲述了庄公平定段的叛乱之后,把母亲姜氏流放到城颍并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35、庄公瞬间的忤逆,气急之下的表现,是符合人之常理的。
36、但庄公的做法并不能完全说明他对母亲无情无义,虽然痛恨母亲的“不义”行为,但不管怎样姜氏毕竟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对自己有养育之恩,母子之情岂能轻易割舍,对于重义的庄公更是如此。
37、所以,庄公在发誓之后,马上就后悔了。
38、当颖考叔“食舍肉”时,引发了庄公的感慨:“尔有母遗,翳我独无!”最后他欣然接受了颖考叔的建议,“阙地及泉”迎回了姜氏,“遂为母子如初”。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