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吃什么药效果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近二十多年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
2、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WHO/IARC) 将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
3、 ◆Hp感染 Hp进入胃后,借助菌体一侧的鞭毛提供动力穿过黏液层。
4、研究表明,Hp在粘稠的环境下具有极强的运动能力,强动力性是Hp致病的重要因素。
5、Hp到达上皮表面后,通过粘附素,牢牢地与上皮细胞连接在一起,避免随食物一起被胃排空。
6、并分泌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以保护其不受中性粒细胞的杀伤作用。
7、Hp富含尿素酶,通过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氨,在菌体周围形成“氨云”保护层,以抵抗胃酸的杀灭作用。
8、 ◆Hp与胃炎 正常情况下,胃壁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胃酸、蛋白酶的分泌功能,不溶性与可溶性粘液层的保护作用,有规律的运动等),能抵御经口而入的千百种微生物的侵袭。
9、自从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发现了hp以后,才认识到hp几乎是能够突破这一天然屏障的唯一元凶。
10、goodwin把Hp对胃粘膜屏障在破坏作用比喻作对“屋顶”的破坏给屋内造成灾难那样的后果,故称为“屋漏”学说。
11、目前对hp感染的研究能归入这一学说的资料最多。
12、主要包括:①使hp穿透粘液层在胃上皮细胞表面定居的因素;②对胃上皮细胞等起破坏作用的毒素因子;③各种炎症细胞及炎症介质;④免疫反应物质等。
13、 这些因素构成hp感染的基本病理变化,即各种类型的急、慢性胃炎。
14、其中近年来得到最重要关注的是空泡毒素vaca、细胞毒素相关蛋白质caga,和尿素酶等的作用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
15、 ◆Hp与消化性溃疡 hp感染明显地增加了发生十二指肠和胃溃疡的危险性。
16、大约1/6 hp感染者可能发生消化性溃疡病。
17、治疗hp感染可加速溃疡的愈合和大大降低溃疡的复发率。
18、不用抑酸剂,单用抗hp药物治疗,表明也能有效地治愈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19、hp感染已经与一些引起溃疡病的原因找到了联系。
20、例如:胃酸增加、十二指肠胃化生、粘膜屏障性质的改变、胃窦粘膜产生炎症代谢产物等。
21、这些患者中的发现已在动物实验中得到初步证明。
22、实际上消化性溃疡涉及几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机制。
23、如细菌的毒力因素(vaca和caga等),宿主的反应性(例:如易感性的遗传、十二指肠上皮的胃化生、粘膜屏障和炎症的相互作用、泌酸反应、神经调节作用)和环境因素(例如饮食、获得感染的年龄)的综合作用导致溃疡的最后结果。
24、过去临床上对溃疡的发生有一句谚语,叫“no acid,no ulcer”。
25、现在,从现代理论来看,“no hp,no ulcer”应得到更多地强调。
26、 ◆Hp与胃癌 从近年来对Hp感染的大量研究中提出了许多Hp致胃癌的可能机制:①细菌的代谢产物直接转化粘膜;②类同于病毒的致病机制,hp dna的某些片段转移入宿主细胞,引起转化;③hp引起炎症反应,其本身具有基因毒性作用。
27、在这些机制中,后者似乎与最广泛的资料是一致的。
28、感染Hp后,大多数患者表现隐匿,无细菌感染的全身症状,也常无胃炎的急性期症状,临床上患者往往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表现,就诊从吞食活菌自愿者试验结果可见,感染先引起急性胃炎未治疗或未彻底治疗而发展为慢性胃炎。
29、与幽门螺杆菌有关,胃黏膜正常的志愿者,口服HP混悬液可造成胃炎症状和病理改变。
30、患慢性胃炎时HP检出率非常高,而胃黏膜正常者则不能检出此菌。
31、慢性胃炎病人血清中HP抗体明显增高,胃液中可检出抗HP免疫球蛋白,这表明HP是有致病性的抗原(病原体)。
32、针对HP进行治疗,会使慢性胃炎病人胃黏膜明显改善。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