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随笔怎么写100字,随笔怎么写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读书随笔的写作技巧及例文 一、什么是读书随笔 读后感一般针对的是某个具体的对象,如一本书、一篇文章、一幅漫画等而写的。
2、有时,需要更灵活的形式来表达你的临时感受,这就需要读书随笔。
3、 你正在读一本书,忽然想到了很多类似的问题和相关的事情,于是,你想拿起笔把它记下来。
4、这种笔记是随机而发的,你可能联想到你曾经读过的很多书、很多说法。
5、这时,你也许下笔千言而意犹未尽,也许写几句心里话,你的意思就表达得淋漓尽致了。
6、 这种“随笔”--随机性的笔记,可以说是你平常所做的读书笔记的一种进化形式。
7、它虽然看似简单、灵活,但却可以培养你思考问题的独特角度和深度、广度,同时,反过来也会完善你读书的方法,提高你的综合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所以说,它是很有价值的。
8、 这种随手笔录--随笔,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的特色是文字短小灵活,形式不拘一格,但别有情趣、举重若轻。
9、 “随笔”的形式,在宋代已然兴盛,所见所闻、读书杂感等等,均可用此种形式。
10、五四运动以后,随笔更加流行,都是有感而发,或夹叙夹议,或借物抒情,其间既可以表现作者的文学修养,又能显出作者的学术态度和学术水平。
11、 二、写读书随笔的方法 (一)归纳法 你平时可以留意思考和搜集某个专门的问题,在积攒了相当多的资料以后,把它们归纳起来,说明你自己对这类问题的看法,这就是一种很好的读书随笔。
12、 (二)对比法 用对比法写读书随笔,主要是把具有相反意义的现象或事例列举出来,进行对比和联想,从而发现带有积极意义的启示。
13、 (三)随笔有学问 随笔并不是“随便”。
14、虽然在写作随笔时可能表现形式很随意,但随笔却是需要有内容的,它的“骨头”还是要“硬的”,要有学问在里面,让读者读后有所收获。
15、 古人有很多优秀的读书随笔。
16、小说一类的随笔词句轻松,里面暗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
17、而学术性一类的随笔,往往在简短的字里行间包容了很多知识和见解,涉及很多典籍里面的词句、说法。
18、读者在读这样的随笔时,自然而然地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它为你提供了很多书籍的线索,你若有兴趣的话,可以根据这些线索去阅读原书。
19、 可以说,读随笔是一条学习的捷径,因为,做这些读书随笔的作者们,他们是把自己所读过的很多书,通过这种简短的形式很精练地抒发了出来,读他们的随笔,等于他们替你读了很多书哩。
20、 例文一:人到老年 每次吃饭都是父亲最早放下碗筷而母亲则会习惯性地再给父亲添勺饭。
21、放暑假回到家中,终于又和父母同桌吃饭了。
22、照例在父亲吃完后母亲扬起勺子准备给父亲添点,父亲却端着碗避开。
23、我和母亲都很惊讶。
24、父亲叹气说,你们就不知道人老的感受,多吃一点都会难过,第一次听父亲说自己老了,心里浮起一层薄薄的凄凉。
25、其实父亲斑白的头发,迟缓的脚步,睡觉时艰难而滞重的喘息,早就在告诉我父亲经不起岁月的消磨,可在这样庸常的生活小事中让我看到父亲的老境,我还是骇然心惊。
26、 恰巧电视正在播放《大宅门》第二部。
27、曾风光无限的白景琦面对无情的时光显得那样无可奈何,过去的繁华成为一种让人心酸的反衬。
28、龙钟老态的他忘了刚吃过饭,敲着桌子大发雷霆,厨子们边重新准备边嘀咕他的糊涂。
29、饭菜重新上桌,老头子突然又想起已经吃过饭了,还反问道:“刚吃过饭怎么又吃?你们以为我老糊涂了?”看过让人忍俊不禁。
30、可笑过又分明让人想掉眼泪,电视情节和我对奶奶的回忆很快就重叠起来。
31、 奶奶是个坚强聪慧且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人,留下了很多让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32、然而我所看到的却更多的是一个老糊涂了的奶奶。
33、在我十多岁的时候奶奶就八十好几了,她总把好吃的东西细细地收起来留给子孙们吃,可是等拿出来时往往荔枝早长了虫,月饼生了毛,巧克力化成了粘粘糊糊的一团。
34、她会突然想吃个什么,可母亲煞费苦心做好后她却说自己从来不吃那道菜;她会刚说过什么话而又马上矢口否认,如果你跟她争执她会气急败坏说你冤枉她;她会在得知哪个媳妇对婆婆不好后神经兮兮,对母亲横加指责;她会无理取闹,会喜怒无常,会用汤勺把菜舀在桌上,会让汤水挂满衣裳。
35、少不更事的我哪里明白老人的感受?我总会跟奶奶吵,凡事都恨不得争个我对你错,甚至忽视了奶奶对我的百般疼爱。
36、现在奶奶离开我已经有四年了,看着电视里让人发笑又让垂泪的剧情,此时的我才开始理解奶奶的“糊涂”。
37、往者不可谏,我对自己奶奶的老境中所做的错事只能深深地忏悔。
38、 史铁生生病之初,脑子里只有一个“病”字;陆游老时发出“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悲慨,在生老病死面前,我们才知道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和宝贵。
39、正像健康的时候我们不大理会生病的苦楚,年轻的我同样难以理解人老的境遇。
40、让我们记住吧,是他们曾给予我们生命,并因为我们而承担生活的重负,坚强地迎战艰辛和挫折。
41、是我们的成长,压弯了他们的脊梁,掠走了他们的青春,消磨了他们的思想和智慧。
42、而我们也将踩着他们的脚印顺着同一条路前行。
43、我们的今天曾是他们的昨天,他们的今天将是我们的明天;那么,年轻的我们,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我们应该时刻铭记。
44、 【读书随笔】也论刘氏集团的破产 前些天又把三国读了一遍,在为蜀汉灭亡扼腕的同时,偶有一点心得。
45、 我认为,蜀汉之所以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后备力量的培养的失误,而且这种失误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
46、如果把蜀汉集团比作一家公司,其管理层、决策层、执行层的后备力量都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它的昙花一现,迅速崩溃。
47、 先说管理层,也就是君主集团。
48、刘备作为开国君主,的确有其过人之处,甚至就连曹操也不得不承认他称得起英雄,但他的宝贝儿子却实在是个蠢才,也不知刘备对他是如何教育的。
49、关于刘禅的蠢,不需要多做评论,我只想拿曹氏集团的接班人和他对比一番。
50、先不说曹丕,就说王位的竞争者曹植、曹彰来说,一个风流倜傥、才高八斗,一个武艺高强、勇冠三军。
51、曹丕作为王位争夺赛的优胜者,更是文武全才、足智多谋。
52、这三人,哪个不比那个只知吃喝玩乐、乐不思蜀的刘后主强上千万倍?当然,刘禅还是有其优点的,那就是幼稚、单纯,甚至有些可爱,这样的人生在当世绝对是个好哥们、好朋友,可他最大的不幸是生在那个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乱世三国,而且偏偏承担着蜀汉兴衰的重任,实在勉为其难。
53、但我认为,最大的责任不在刘禅,而在刘备。
54、很明显,刘备对接班人的培养和教育远不如曹操,曹操对王位继承人的考察和要求是及其严格的,而刘备呢?不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中,都没有反映他对刘禅的教育和培养,这是否是因为“独生子女”的缘故,就置于后宫听之任之了?这不能不说是刘备目光短浅的一个例证。
55、其直接后果是,刘禅继位后,暗弱无能,不理朝政,甚至因为听信谗言,怕诸葛孔明篡位而对其行动设置障碍,最终导致国破家丧,沦为别人的阶下囚。
56、 再说决策层,也就是智囊集团。
57、水镜先生曾对刘备说: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58、而刘备也没让他失望,把这两位旷世奇才都网罗于帐下,可惜庞士元早丧于落凤坡,的确是蜀汉的一大损失。
59、但幸好还有诸葛孔明,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也把本来弱小的蜀汉建设得有模有样,与魏、吴成鼎足之势。
60、但细细想来,诸葛亮之后呢?恐怕就没有拿得出手的决策人才了吧。
61、即使诸葛本人也在后期发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计收姜维,把自己的才学倾囊相授,可毕竟为时已晚。
62、由于缺乏足够的过渡时间,姜维在蜀汉朝中不可能有多高的威信(我甚至怀疑他是不是受到朝中旧臣的排挤和打压)。
63、这是导致蜀汉在诸葛离世后迅速衰亡的直接原因。
64、反观曹魏集团,早期有郭嘉、程昱等,中期有荀彧、荀攸等,后期有贾诩、司马懿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谋士辅佐,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何况是这么一大群足智多谋之士呢?诸葛亮在世之日,也只能苦苦支撑,颇有“双拳难敌四手”之感,等到诸葛辞世,蜀汉集团就再也没有能与曹魏集团抗衡的决策人,也不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什么具体的战略构想,只能沿着诸葛亮制定的老思路生搬硬套地走下去,最终不可避免地走上衰亡的道路。
65、 再说执行层,也就是武将集团。
66、蜀汉最为兴盛之际,关、张、赵、马、黄,加上魏延,个个都是当时武将中的佼佼者(我一直想不明白关、张、马在前期英武无比,后期为何鲜有作为,愿贤者教我)。
67、可等他们死去后,蜀汉好像只有姜维可用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局面其实早有显现。
68、比如书中反复出现描写黄忠、赵云老而弥坚的故事情节,这当然是为了突出两位老将英雄无敌的需要,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是否也反映出蜀汉军中早已无将可用?反观曹魏集团,从早期的典韦、夏侯敦,中期的许褚、徐晃,到晚期的曹休、曹真等,虽可能没五虎上将那么神气十足,但也都是难得的将才,在这个层面上,蜀汉又是输在后继无人上。
69、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孙权集团,在这三个集团中,孙权集团是最不显山露水的,但它的管理层有孙权,这是三位君主中最年轻的一位,细论起来应属曹操刘备的子侄辈,在十八路诸侯伐董卓之时,曹、刘已和孙坚一道纵横天下,那时孙权还是小孩子。
70、所以孙权几乎是和曹、刘两家的两代人争雄夺霸,连曹操也不得不由衷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再看其决策层,早有张昭、周瑜,中有鲁肃、吕蒙,晚有陆逊等辅佐,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71、最后来看其执行层,太史慈、甘兴霸、周泰、丁奉,也是勇冠三军、忠心为主的良将奇才。
72、所以,东吴集团在三个集团中最后一个灭亡,也不足为奇。
73、 所以,蜀汉刘氏集团的覆灭虽然有很多的原因,但究其根本,最主要的还是过分倚重老将旧臣,严重忽视了对第二梯队的培养,这条惨痛的教训,在当今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