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因人之力而敝之的而什么意思,因人之力而敝之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意思: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就不会有今天。
2、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3、先秦左丘明所作《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
4、原文节选: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5、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6、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7、”公从之。
8、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9、”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10、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11、”许之。
12、译文: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13、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14、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15、”郑伯同意了。
16、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17、”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18、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19、扩展资料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20、秦、晋围郑,形势紧迫,在这干钧一发之际,郑臣烛之武仅凭口舌说服秦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突变呢?关键在于烛之武所说的两点针对了秦的切身利益。
21、首先,灭郑于秦有害无益。
22、秦对郑鞭长莫及,若以郑为东道主,就为秦称霸提供了住、食等种种方便,更何况“亡郑以陪邻”,这对秦有什么好处呢?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晋有野心(对此秦本有戒心),烛之武列举了秦伯曾亲身领略过的事实,再进行科学的推理,使秦伯恍然大晤——晋是大敌。
23、烛之武用语不多,对秦穆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24、文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人物:佚之狐,郑伯和烛之武。
25、在这次精彩的说退秦师中,烛之武睿智的形象呈现出来。
26、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7、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28、从军事角度看,《烛之武退秦师》是非常著名的通过谈判说服、消弭战争、争取和平的成功范例。
29、这些成功的实践都是在通过谈判消弭战端、争取和平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而谈判说服的成功又强化了这些思想的影响力。
30、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烛之武退秦师。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