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伟大的科学家有谁,中国科学伟人有些人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中国数学界的伯乐——熊庆来人们在赞美千里马时,总会记起识马的伯乐。
2、中国科学界在赞美华罗庚时,也不会忘记他的老师、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熊庆来。
3、熊庆来(1893~1969),字迪之,云南弥勒人,18 岁考入云南省高等学堂,20 岁赴比利时学采矿,后到法国留学,并获博士学位。
4、他主要从事函数论方面的研究,定义了一个“无穷级函数”,国际上称为熊氏无穷数。
5、熊庆来热爱教育事业,为培养中国的科学人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6、在熊庆来的培养下,华罗庚后来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7、我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是他的学生。
8、在 70 多岁高龄时,他虽已半身不遂,还抱病指导两个研究生,这就是青年数学家杨乐和张广厚。
9、2、只有初中学历的数学家——华罗庚1985 年 6 月 12 日,在东京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上,75 岁的华罗庚 (1910~1985)教授用流利的英语,作了十分精彩的报告。
10、当他讲完最后一句话,人们还在热烈鼓掌时,他的身子歪倒了。
11、一束鲜花还没有来得及献到他的手上,这位世界闻名的数学巨星便突然陨落了。
12、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从小喜欢数学。
13、1930 年,19 岁的华罗庚写了一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成立的理由》,发表在上海《科学》杂志上,此文受到了熊庆来教授的重视,华罗庚在熊庆来教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后,去英国留学。
14、他对数论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
15、抗日战争时期,华罗庚写出了 20 多篇论文和厚厚的一本《堆垒素数论》。
16、他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1958 年以后,他深入 20 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和工厂,宣传推广优选法。
17、3、第一个获得菲尔兹奖的华人——丘成桐1982 年,美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1949~)获得了被称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这项荣誉的华人数学家。
18、1976 年,27 岁的丘成桐解决了微分几何的著名难题——卡拉比猜想,并把微分方程应用到微分几何中去,推动了微分几何和微分方程的发展,成为这个领域最年轻的学者,名扬海外。
19、4、物理女王——吴健雄被称为物理女王的吴健雄(1912~),出生于上海,1936 年到美国加州大学学习,获得博士学位后一直留在美国,成了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20、1956 年,杨振宁和李政道首次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推翻了 长期以来被人们奉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定律”。
21、吴健雄为了证明杨、李定律的正确性,几乎整天钻在实验室里,饿了啃个面包,渴了喝杯牛奶,每天睡眠只有四个小时。
22、辛勤的劳动终于换来丰硕的成果:证明杨、李定律是正确的,轰动了国际物理界。
23、5、第一次荣获诺贝尔奖的华人——杨振宁和李政道1957 年 12 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两个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1921~)和李政道(1926~)。
24、从 1901 年起,这种颁奖仪式举行了几十次,但这一次格外引人注目。
25、这是因为,一是杨振宁和李政道论证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守恒的论文 1956 年才发表,证明他们的观点正确的实验 1957 年初才完成,当年就获诺贝尔奖,这是没有先例的。
26、二是获得奖励的李政道教授当时只有 31 岁,在历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他是第二位最年轻的。
27、杨振宁当时也不过 36 岁。
28、三是 57 年来获得这项最高荣誉的已有几百人,但没有一个华人。
29、难怪在评论他们的成就时,美国科学界认为:“两位青年学者的辉煌成就,证明在人类高度智慧的阶层中,东方人、西方人有完全相同的创造能力。
30、”6、J 粒子和丁肇中1976 年 12 月在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场面:获物理学奖的美籍科学家丁肇中教授(1936~)用汉语在大会上发言。
31、虽然会上很少有人能听懂汉语,但大家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出生在美国、祖籍山东日照的杰出的华裔学者。
32、丁肇中的专业是粒子物理。
33、粒子物理是研究比原子核更深层次的 微观世界中物质结构的科学。
34、1974 年,丁肇中率先发现了轰动物理学界的新的粒子即亚原子粒子。
35、他把这种粒子取名为 J 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
36、J 粒子的存在表明,原来人们以为只要有“上”、“下”、“奇”三种夸克就能解释各种基本粒子,这其实是不够的,必须引进第四种夸“粲”。
37、这一发现非同小可,它增进了科学家对自然界构造的认识,极大地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所以 1976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丁肇中。
38、7、地质力学的创立者——李四光素称地大物博的中国,在 1956 年以前,长期被外国人宣布为贫油国,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
39、是地质学家李四光(1889~1971)首创的地质力学,打开了中国石油宝藏的大门,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使中国进入世界产油大国的行列。
40、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
41、在李四光的主持下,我国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发现了大庆油田等大型油田。
42、8、求是精神的典范——竺可桢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自幼受农村生活的影响,把为农业服务作为他的主要奋斗目标。
43、大家知道,以物候来指导农事活动,是我国古代农业技术的一个重要特色。
44、竺可桢深知物候知识的重要性,极力倡导物候学研究,数十年如一日地物候观测,并写成《物候学》一书,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5、竺可桢还十分注重从古代文献中搜集有关物候的记载,经过比较研究,提出以物候的历史变化为标尺的气候变迁理论,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46、9、桥梁专家——茅以升1937 年,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铁公路两用桥正式建成通车。
47、设计这座大桥的是 41 岁的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1896~1989)。
48、1954 年他主持修建了长江第一座现代化大桥——武汉长江大桥。
49、茅以升一生学桥、造桥,还写桥。
50、他的《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 中国桥梁——古桥和今桥》等著作,为祖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51、10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钱学森(1911~),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
52、1904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年到美国留学,曾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求学,1938 年获博士学位。
53、他的导师是世界著名航空大师、近代力学的奠基人卡门。
54、以后又成为卡门组织的美国最早的火箭研究机构——“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核心成员。
55、钱学森在力学许多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是他与卡门一起取得的超声速流体力学成果,成为超音速飞机克服热障、声障的依据。
5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的理论应用于美国火箭研究,取得显著效果。
57、1955 年,钱学森投身于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发展国防科学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中建立了功勋。
58、他还把控制论思想应用于技术领域,创立了横跨许多学科的崭新方法——工程控制论。
59、1提出“钱伟长方程”的钱伟长钱伟长(1912~),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和现代应用数学家。
60、钱伟长在力学和应用数学领域的成就,受到全球科学界的称誉。
61、他研究了有关板壳问题内禀统一理论,提出了板壳理论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在国际上被称为“钱伟长方程”。
62、他的有关仪表弹性元件环壳分析解的研究成果,被誉为“具有中国独特优点的重要贡献”。
63、他提出了“圆薄板大挠度理论”,并完成了“广义变分原理”的研究。
64、他还编著了《傅氏级数之和》的大表,包括了 1 万个三角级数。
65、钱伟长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论著,为科学做了许多划时代的工作,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66、12、最早发现原子核一分为三的钱三强钱三强(1913~1992),浙江吴兴县人。
67、父亲是“五四”时期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
68、1936 年,钱三强在清华大学毕业后,第二年就被派往法国留学。
69、留法期间,钱三强在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导师是玛丽•居里的女儿伊莱娜•约里奥—居里夫人。
70、他们师生合作,获得很多新的发现。
71、1945 年左右,国际上一般认为,原子核分裂只有分为两个碎片的可能。
72、钱三强与妻子何泽慧及两个法国研究生在一起,用核乳胶技术发现铀的原子核受中子打击后,大约在 300 次裂变中,有一次分裂成三个碎片。
73、这个重要发现使他们异常兴奋,但他们没有立即宣布,而是继续实验。
74、那时还没有电子计算机,每发现一个异常现象,都要做复杂的计算。
75、经过 一段时间,他们观测了上万次,终于在 1946 年底证明:铀的原子核在中子打击下,不仅可以分裂为二,而且可以分裂为三。
76、不久以后,何泽慧还观测到铀原子核的“四分裂现象”。
77、这些研究成果使人们对原子核的裂变有了进一步了解,受到法国科学界的赞誉,被人们认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第一个重要成果。
78、新中国建立后,钱三强主持建立我国第一个原子核物理研究基地——原子能研究所,他亲自参与领导了我国原子弹的制造,为我国核武器的制造和原子能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79、13、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研究复杂无机物和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是当代化学前沿课题之一,这门学科叫“配位场理论”。
80、以中国化学家唐敖庆(1915~)为首的集体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这项研究以来,使中国的“配位场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对发展集成电路、稀土元素等新型材料打下了基础。
81、因而引起国际化学界瞩目。
82、唐敖庆在量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学、化学固氮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83、1952 年,唐敖庆独创地提出了“分子内旋转的阻碍势函数问题”,后又在高分子结构和性能的理论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
84、1963 年以后,唐敖庆带领化学家从六个方面发展了配位场理论,并且完成了《配位场理论方法》这部重要的著作,1982 年获我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85、国际化学界称他为“中国的量子化学之父”。
86、14、“黄理论”的创立者——黄昆在我国,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是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 年改称院士),1955 年授予第一批学部委员时,获得这一崇高荣誉的仅有200 多人。
87、固体物理学家黄昆(1919~2005)教授才学出众,成果卓著,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88、黄昆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科的主要开创者之一。
89、他与谢希德教授合作编著的《半导体物理》一书,填补了这门学科的空白。
90、他还编写了《固体物理学》等教材,为培养、造就我国半导体技术骨干队伍,作出了重要贡献。
91、黄昆的一些重要科研成果极大地影响着国际科学界。
92、他提出固体中的杂质缺陷导致 X 光漫散射,国际上称为“黄散射。
93、”他提出的关于多声子辐射和无辐射跃进的量子理论,国际上称为“黄理论”。
94、他首先提出晶体中声子和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并推导出它的运动方程,国际上称之为“黄方程”。
95、黄昆还与德国学者玻恩合写了《晶格动力学》,这本书一直到现在还是这个领域的权威性著作。
96、15、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1930~),湖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
97、1960 年他在培育高产稻种试验中,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98、1964 年夏天,他首次发现了雄性不育株,以后又率先提出了通过培育水稻三系(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进行杂交的设想,并含辛茹苦地加紧进行田间实验。
99、1973 年,终于突破难关,在世界上第一个育成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1974 年和 1975 年在南方多处试种效果良好,1976 年后开始大面积推广。
100、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国家。
101、国内外的生产实践证明,在同样条件下,杂交种比一般良种增产 20%~30%,高的达 50%以上。
102、1980 年,籼型杂交水稻作为我国第一项出口专利转让给美国,很短时间内被许多稻米生产国引种。
103、国际上赞誉他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104、16、当代毕升——王选中国是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文明古国,但近百年来中国印刷术大大落后了。
105、1986 年前中国内地的所有报纸和绝大多数书刊仍沿用铅排工艺,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且有铅污染。
106、从 1987 年到 1993 年这短短七年内,我国报业和印刷业产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技术革命,中国的主要报纸和大多数书刊已经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
107、领导这场技术革命的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王选(1937~2006)教授。
108、从 1975 年起,王选主持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制。
109、由于印刷用汉字字数多,字体、字号多,精密照排分辨率很高,因而汉字字形点阵的存储量高达几百亿字节,成为难题。
110、数学专业出身,并且有软硬件两方面经验的王选于 1976 年初提出了用轮廓加参数的方法描述高分辨率汉字字形,从而使信息量减少到百分之几;并设计了专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111、这些发明获得了欧洲专利和一系列中国专利,成为华光和进一步发展的方正电子出版系统的基石。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