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下一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 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览无余,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视点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来观看世间的变幻纷扰。
2、孟子尽心上及翻译上(一)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3、知其性,则知天矣。
4、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5、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6、”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
7、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
8、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
9、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10、”(二)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①。
11、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②,非正命也。
12、”孟子说:“没有一样不是天命(决定),顺从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运;因此懂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
13、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运。
14、”①岩墙:就要倾塌的墙。
15、②桎梏:拘禁犯人的刑具。
16、(三)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17、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18、”孟子说:“寻求就能得到它,舍弃就会失掉它;这样寻求就有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本身之内的缘故。
19、寻求它有方法,得到它靠命运,这样寻求无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在我本身之外的缘故。
20、”(四)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21、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22、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23、”孟子说:“万物之理我都具备了。
24、反问自己,所具备的道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快乐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25、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求仁的道路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26、”(五)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27、”孟子说:“做了而不明白,习惯了而不觉察,一辈子走这条路,却不知道那是条什么路,这种人是一般的人。
28、”(六)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29、无耻之耻,无耻矣。
30、”孟子说:“人不能没有羞耻心。
31、把没有羞耻心当作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
32、”(七)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
33、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34、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说:“羞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
35、玩弄权术诡计的人,是到处不讲羞耻的。
36、不认为不如别人是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八)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
37、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孟子说:“古代的贤君好善而忘记自己的权势;古代的贤士又何尝不是这样?他们乐于行道而忘记了别人的权势,所以王公大人不恭敬尽礼,就不能常常见到贤士。
38、相见尚且不可多得,更何况要把他们当臣属呢?”(九)孟子谓宋勾践曰①:“子好游乎?吾语子游。
39、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40、”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
41、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无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无所求。
42、”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宋勾践问道:“怎样就能做到悠然自得无所求呢?”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43、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44、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45、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4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47、”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
48、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
49、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
50、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
51、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52、”【注释】①宋勾践:人名,身世不详。
53、(十)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
54、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55、”孟子说:“等文王(那样的圣君)出现才奋发的,是平凡的人。
56、至于杰出人物,即使没有文王出现,也能奋发有为的。
57、”(十一)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①,如其自视欿然②,则过人远矣。
58、”孟子说:“把韩魏两大家的财富增加给他,如果他还自认为没有什么,那他就远远超过一般人了。
59、”【注释】①韩魏之家:指春秋末期晋国六卿中的韩魏两家。
60、这两家当时拥有很大的权势和很多的财产。
61、②欿(kǎn):“坎”的假借字,视盈若虚的意思。
62、(十二)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
63、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64、”孟子说:“依据(让百姓)安逸的原则去役使百姓,百姓即使劳累也不怨恨;依据(让百姓)生存的原则去杀人,被杀的人虽死不怨杀他的人。
65、”(十三)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
66、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
67、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孟子说:“霸主的百姓愉快欢乐,圣王的百姓心旷神怡。
68、(圣王的百姓)被杀而不怨恨谁,得了好处而不报答谁,一天天趋向于善,却不知道谁使他们这样。
69、圣人经过哪里,哪里就受感化;住在哪里,哪里就有神奇的变化,造化之功上与天齐下与地同,难道说只是小小的补益吗?”(十四)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70、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71、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72、”孟子说:“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
73、良好的政治,百姓害怕(违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乐于接受它。
74、良好的政治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
75、”(十五)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76、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77、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78、”孟子说:“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
79、年幼的孩子,没有不知道要爱他们父母的;长大后,没有不知道要敬重他们兄长的。
80、爱父母就是仁,敬兄长就是义,这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仁和义)是通行于天下的。
81、”(十六)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
82、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83、”孟子说:“舜居住在深山里,与树木、石头作伴,与鹿、猪相处,他区别于深山里不开化百姓的地方是很少的。
84、(可是)等他听了一句善言,见了一种善行,(就会立即照着去做,)像决了口的江河一般,澎湃之势没有谁能阻挡得住的。
85、”(十七)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86、”孟子说:“不要让他干不想干的事,不要让他想不想得的东西,这就行了。
87、”(十八)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①。
88、独孤臣孽子②,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89、”孟子说:“有德行、智慧、谋略、见识的人,常常是因为他生活在患难之中。
90、只有那些孤臣和孽子,他们持有警惧不安的心理,考虑忧患很深远,所以通达事理。
91、”【注释】①疢(chèn)疾:义同灾患。
92、②孤臣孽子:孤臣,受疏远的臣;孽子,非嫡妻所生之子。
93、(十九)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①,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94、”孟子说:“有侍奉君主的人,那是专把侍奉某个君主当作快乐的;有安定国家的人,那是把安定国家当作快乐的人;有不在职位而保全天理的人,那是知道‘道’能在天下推行了然后来行道的人;有圣人,那是端正了自己而外物随之就端正的人。
95、”【注释】①天民:朱熹《四书集注》云:“民者,无位之称,以其全尽天理,乃天之民,故谓之天民。
96、”(二十)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97、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98、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99、”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值得快乐的事,称王天下不在其中。
100、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病没灾,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101、君子有这三件快乐的事,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包括在内。
102、”(二十一)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
103、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
104、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105、”孟子说:“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民,君子是想得到的,但他的快乐不在这方面;站立在天下的中央,安定普天下的百姓,君子对此感到快乐,但他的本性不在这方面。
106、君子的本性,即使他的理想完全实现了,也不会因此而有所增加,即使窘困隐居,也不会因此而有所减少,这是由于本分已经确定的缘故。
107、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在心中,它们产生的气色是纯正和润的,显现在脸上,充满在体内,延伸到四肢。
108、四肢不必等他的吩咐,便明白该怎样做了。
109、”(二十二)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110、’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111、’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
112、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113、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
114、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
115、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
116、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
117、不暖不饱,谓之冻馁。
118、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119、”孟子说:“伯夷躲避纣王,隐居在北海之滨。
120、’姜太公躲避纣王,隐居在东海之滨,’天下有善于奉养老人的人,仁人便把他当作自己要投奔的人了。
121、五亩的住宅地,墙下栽上桑树,妇女用它养蚕,老人就完全能穿上丝棉衣了。
122、养五只母鸡、两只母猪,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期,老人就完全不会缺肉吃了。
123、一百亩的耕地,由男子耕种,八口之家就完全不会有饥饿了。
124、所谓西伯善于奉养老人,(就在于他)规定了百姓的田亩宅地,教育他们栽桑养畜,引导他的妻子儿女奉养老人。
125、五十岁的人,不穿丝棉就不暖,七十岁的人,没有肉吃就不饱。
126、不暖不饱,就叫挨冻受饿。
127、文王的百姓中没有挨冻受饿的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128、”(二十三)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129、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
130、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
131、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132、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说:“(让百姓)种好他们的地,减轻他们的赋税,就可以使百姓富足。
133、按一定时节食用,按礼的规定使用,财物就用不完了。
134、百姓没有水和火就无法生活,晚上敲人门户求水讨火,没有人不给的,因为家家水火都多极了。
135、圣人治理天下,就要使百姓的粮食多得像水火。
136、粮食多得像水火,那么老百姓哪还有不仁爱的呢?”下(二十四)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137、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138、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139、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140、”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
141、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
142、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
143、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144、”(二十五)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
145、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146、”孟子说:“鸡叫就起身,孜孜不倦地行善,是舜一类的人;鸡叫就起身,一刻不停地求利,是跖一类的人。
147、要想知道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只在行善和求利的不同罢了。
148、”(二十六)孟子曰:“杨子取为我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149、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②,为之。
150、子莫执中③;执中为近之。
151、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152、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153、”孟子说:“杨子奉行‘为我’,拔根汗毛就对天下有利,他也不干。
154、墨子提倡‘兼爱’,(哪怕)从头到脚都受伤,只要对天下有利,也愿干。
155、子莫持中间态度,持中间态度就接近正确了。
156、(但是,)持中间态度而没有变通,也还是执着在一点上。
157、执着于一点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它损害了道,抓住了一点而丢弃了其他一切的缘故。
158、”【注释】①杨子:即杨朱,见《滕文公下》第九章注。
159、②摩顶放踵:摩,假借为■,《说文》:“■,烂也。
160、”引申为损伤。
161、放,疑为“致”,前人引此多有作“致”者。
162、③子莫:战国时鲁国人。
163、(二十七)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
164、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
165、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166、”孟子说:“饥饿的人觉得任何食物都好吃,口渴的人觉得任何水都好喝,这并没有尝到饮食的正常味道,而是受了饥渴损害的缘故。
167、难道只有嘴巴肚子有饥渴的损害?人心也都有损害。
168、人们能够不把(类似)饥渴的损害变成对心的损害,那么(一时)赶不上别人,也不必为此忧虑了。
169、”(二十八)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170、”孟子说:“柳下惠不会因为做大官而改变他的操守。
171、”(二十九)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①,犹为弃井也。
172、”孟子说:“做事好比打井,打了六七丈深还没打到泉水,仍然是口废井。
173、”【注释】①轫(rèn):同“仞”。
174、古代七尺(或说八尺)为一仞。
175、(三十)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
176、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孟子说:“尧、舜是本性具备仁义,汤王、武王是亲身实践仁义,五霸是假借仁义。
177、假借久了而不归还,哪能知道他们本来是没有仁义的呢?”(三十一)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
178、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
179、’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公孙丑说:“伊尹说:‘我不亲近不遵循仁义的人,把太甲放逐到桐邑,百姓非常高兴;太甲变好了,又让他回来(作君主),百姓非常高兴。
180、’贤人作为臣,君主不好,本来就可以将他放逐的吗?”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181、”孟子说:“有伊尹那样的意图,就可以;没有伊尹那样的意图,那就是篡位了。
182、”(三十二)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
183、’①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公孙丑说:“《诗经》上说:‘不白吃饭啊。
184、’君子不耕种,却也吃饭,是什么道理呢?”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
185、‘不素餐兮’,孰大于是?”孟子说:“君子住在这个国家,这一国的君主任用他,便能得到安定、富足、尊贵、荣耀;他的弟子跟随他,便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办事尽心,讲求诚信。
186、‘不白吃饭啊’,哪样比这功劳更大?”【注释】①此句出自《诗经·魏风·伐檀》。
187、(三十三)王子垫问曰①:“士何事?”王子垫问道:“士该做什么事?”孟子曰:“尚志。
188、”孟子说:“使自己志向高尚。
189、”曰:“何谓尚志?”王子垫问:“什么叫使自己志向高尚?”曰:“仁义而已矣。
190、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191、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
192、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193、”孟子说:“遵行仁义罢了。
194、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的,不该是自己的东西而取来,是不义的。
195、该住的地方在哪里?仁就是;该行的路在哪里?义就是。
196、能居住在仁上,行走在义上,(那就连)君子该做的事都齐全了。
197、”【注释】①王子垫:齐王之子,名垫。
198、(三十四)孟子曰:“仲子①,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
199、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200、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孟子说:“陈仲子,(如果)不合道理地把齐国送给他,他不会接受,人人都相信这一点,(不过)这只是拒绝一筐饭、一碗汤那样的小义罢了。
201、人的罪过没有比不讲亲属君臣尊卑关系更大的了。
202、因为他有小义就相信他有大义,怎么可以呢?”【注释】①仲子:即陈仲子,见本书《滕文公下》第十章注。
203、(三十五)桃应问曰①:“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桃应问道:“舜是天子,皋陶是法官,(如果)瞽瞍杀了人,那该怎么办?”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204、”孟子说:“把他捉起来罢了。
205、”“然则舜不禁与?”(桃应问:)“那么,舜不阻止吗?”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206、”孟子说:“舜哪能去阻止呢?(皋陶的权力)是有所承受的。
207、”“然则舜如之何?”(桃应问:)“那么舜该怎么办?”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
208、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②,乐而忘天下。
209、”孟子说:“舜把抛弃天下看得如同丢弃破草鞋一样。
210、(因此他会)偷偷地背着父亲逃跑,沿海边住下来,一辈子高高兴兴的,快乐得忘了天下。
211、”【注释】①桃应:孟子弟子。
212、②?(xīn)然:高兴的样子。
213、(三十六)孟子自范之齐①,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孟子从范邑到齐国去,远远地看见了齐王的儿子,很感慨地说:“居住环境改变人的气质,奉养改变人的体质,所处的环境真是关系大极了!他和别人不都一样是做儿子的吗?”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
214、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215、”孟子说:“王子的住房、车马、衣服多半跟别人的相同,而王子却是那样(与众不同),是因为他居住的环境使他变得这样的;何况居住在(‘仁’这个)天下最宽广的住所中的人呢?(有一次)鲁君到宋国去,在宋国的垤泽城门下吆喝,守门人议论说:‘这个人不是我们的君主,为什么他的声音像我们的国君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所居住的环境相似罢了。
216、”【注释】①范:齐国地名,其地在今山东省范县东南。
217、(三十七)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218、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
219、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220、”孟子说:“只给吃而不爱抚,那就像对待猪一样;爱抚而不恭敬,那就像畜养牲口一样。
221、恭敬之心是礼物送上之前就该具有的。
222、只有恭敬的形式,却没有诚心实意,君子就不能徒然地受它的约束。
223、”(三十八)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224、”孟子说:“形体容貌是天生的,只有成了圣人才能无愧于(他的)形体容貌。
225、”(三十九)齐宣王欲短丧。
226、公孙丑曰:“为期之丧,犹愈于已乎?”齐宣王想缩短服丧的期限。
227、公孙丑说:“(为父母)服丧一年,总还比不服丧好吧?”孟子曰:“是犹或紾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悌而已矣。
228、”孟子说:“这就像有人在扭他哥哥的胳膊,你却对他说暂且慢慢扭罢之类的话,(能有什么用呢?)你只要用孝父母、敬兄长的道理去教育他就行了。
229、”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①。
230、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有个王子的生母死了,他的老师为他去请求君主,允许他服丧几个月。
231、公孙丑问(孟子)道:“像这样的事该怎样看?”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
232、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
233、”孟子说:“这是想服丧三年而无法办到的缘故。
234、即使多服丧一天也总比不服丧好,这是针对那些没有谁禁止他,而他自己不肯服丧的人说的。
235、”【注释】①以上两句,据《仪礼·丧服记》,王子在母亲(诸侯之妾)死后,因父亲还在,不必服丧,只在下葬时穿穿麻衣而已,因此“数月之丧”也就不是短丧了。
236、(四十)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①,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237、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238、”孟子说:“君子教育的方法有五种:有像及时雨滋润沾化的,有帮助养成品德的,有帮助发展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靠品德学问使人)私下受到教诲的。
239、这五种就是君子施行教育的方法。
240、”【注释】①财:同“才”。
241、(四十一)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公孙丑说:“道是很高很好啊,(但要学它,)那就像登天那样,似乎不可能达到的;何不让它变得有希望达到从而使人每天不懈地追求它呢?”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①,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242、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243、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244、”孟子说:“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改变、废弃绳墨,羿不会因为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
245、君子(教导别人,正如教人射箭,)拉满了弓却不射出箭,只是跃跃欲试(地做示范)。
246、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间,有能力的人便会跟从他学。
247、”【注释】①绳墨:木工取直用的工具。
248、(四十二)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249、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250、”孟子说:“天下清明太平,道能被我施行;天下混乱黑暗,不惜为道献身。
251、没听说牺牲了道去迎合别人的。
252、”(四十三)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①,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学习时,似乎是属于要以礼相待的人,然而您却不回答(他的发问),为什么呢?”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
253、滕更有二焉。
254、”孟子说:“倚仗地位来发问,倚仗能干来发问,倚仗年长来发问,倚仗有功劳来发问,倚仗老交情来发问,都是我不愿回答的。
255、滕更占了其中的两条。
256、”【注释】①滕更:滕国国君的弟弟,曾就学于孟子(四十四)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
257、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
258、其进锐者,其退速。
259、”孟子说:“对于不该抛弃的人却抛弃了,那就没有什么人不可抛弃了。
260、对于该厚待的人却给予薄待,那就没有什么人不可薄待的了。
261、进得太快的人,退得也快。
262、”(四十五)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263、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264、”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而不必施予仁德;对于百姓,施予仁德而不必视作亲人。
265、(君子)首先要亲近亲人,进而把仁德施给百姓;把仁德施给百姓,进而爱惜万物。
266、”(四十六)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267、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
268、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①;放饭流歠②,而问无齿决③,是之谓不知务。
269、”孟子说:“聪明人本该无所不知,(但总是)急于知道眼前该做的事情;仁人本该无所不爱,(但总是)急于先爱亲人和贤人。
270、尧、舜的智慧不能遍知所有事物,是因为急于去做眼前的大事;尧、舜的仁德不能遍爱所有的人,是因为急于先爱亲人和贤人。
271、(如果有人)不实行三年的丧礼,却讲究缌麻、小功这类(三五个月的)丧礼;(在尊长面前用餐,)大吃大喝,却讲究不用牙齿咬断干肉(这类小礼节),这就叫不懂轻重缓急。
272、”【注释】①缌、小功:丧服名。
273、古代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服丧期相应分为三年、一年、九个月、五个月、三个月五等。
274、②放饭流歠(Chuò):放,大;歠,饮。
275、意思是大口吃饭、大口喝汤。
276、按礼的规定,在尊长面前这样吃喝,是大不敬的行为。
277、③齿决:此指用牙咬断干肉。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