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的意思,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作者:【宋代】苏轼苏轼(1037~1101)著名文学家,唐宋家之一。
2、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3、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4、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5、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文与欧阳修齐名;诗与黄庭坚齐名;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代表词人。
6、 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
7、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8、哲宗元祐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9、知制诰。
10、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
11、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12、【赏析一】 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
13、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14、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
15、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
16、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
17、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
18、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
19、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
20、在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
21、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22、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
23、在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在飞上飞下,自由翱翔。
24、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25、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
26、芙蕖是荷花的别名。
27、“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
28、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29、 过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30、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31、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
32、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33、“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
34、“浮生”二字,化用《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
35、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
36、 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
37、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38、【赏析二】 作品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39、开头两句,作者以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远处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象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
40、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
41、靠近院落,有一池塘,池边大约由于天旱缺水,满地长着枯萎的衰草。
42、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令人烦躁不安。
43、在这两句词中,竟然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容量如此之大,在古典诗词里也是不多见的。
44、这里呈现的景象,跟词人熙宁十年(1077)任徐州知州时所描写的景象迥然不同。
45、那时作者写下的词句是:“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46、”“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47、”(《浣溪沙》)那是一种奔腾奋发、蒸蒸日上的景象。
48、而“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则完全是一种杂乱、衰萎的景象,显得苍白无力,缺乏生机。
49、词人为何会描写出此等景象呢?原来,词人在徐州任知州时,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所以他当时写的词作,充满着积极奋发的精神。
50、后来,他受到打击,被贬到黄州,充任团练副使,处境十分艰难,才能无从施展,被迫过着隐退生活,所以心情苦闷,精神不振。
51、这就无怪乎他的词章变得这样凄清苍凉了。
52、 三、四两句,含义更深邃。
53、从词句上看,这两句描写得比较优美:在广阔的天空,不时看到白鸟上下翻飞、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54、意境如此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
55、“红蕖”,是荷花的别名。
56、“细细香”,是说荷花散发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
57、如果不是别的原因,这样的境界的确是修身养性的乐土。
58、然而,对于词人来说,他并非安于现状,有心流连这里的景致。
59、他虽然描绘出白鸟翻空,红荷照水的画面,但这和他倾心欣赏杭州西湖那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景色,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60、透过这样一幅画面,读者能够隐隐约约看到词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
61、词的下片,作者又用自我形象的描绘,作了生动的说明。
62、 下片前三句,是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
63、这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
64、但他表现的究竟是怎样的形象呢?是老态龙钟,还是病后的神态?是表现自得其乐的隐者生活,还是百无聊赖、消磨时光的失意情绪?读者仔细玩味,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65、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
66、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
67、“殷勤”二字,犹言“多承”。
68、细细品评,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
69、所以,在“殷勤”两字中还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
70、“又得浮生一日凉”,是词中最显露的一句。
71、“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
72、《庄子·刻意》篇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73、”苏轼的这种消极思想,就是受庄子思想的影响。
74、“又得浮生一日凉”中的“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
75、总观全词,从词作对特定环境的描写关于这首词的写作时间,从词中写翠竹丛生、鸣蝉四起、红蕖照水、雨后天凉等来分析,可以判断,它是写于夏末秋初之际。
76、和作者形象的刻画,就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