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肝胆相照,肝胆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胆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府,其形呈囊状,若悬瓠,附于肝之短叶间。
2、胆属阳属木,与肝相表里,肝为脏属阴木,胆为腑属阳木。
3、胆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调节脏腑气。
4、(一)胆的解剖形态1.胆的解剖位置: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肝与胆又有经脉相互络属。
5、2.胆的形态结构: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胆内贮藏的胆汁,是一种精纯、清净、味苦而呈黄绿色的精汁•。
6、所以胆有“中精之腑”(《灵枢•本脏》),“清净之腑”(《千金要方》),“中清之腑”(《难经•三十五难》)之名。
7、胆的解剖形态与其他的腑相类,故为六腑之一。
8、但贮藏精汁,相似,由于这个生理特点,所以胆又属于奇恒之府之一。
9、(二)胆的生理功能又与五脏“藏精气”作用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别称“精汁”、“清汁”,来源于肝脏。
10、“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脉经》)。
11、胆汁由肝脏形成和分泌出来,然后进入胆腑贮藏、浓缩之,并通过胆的疏泄作用而人于小肠。
12、胆汁“感肝木之气化而成,人食后小肠饱满,肠头上逼胆囊,使其汁流入小肠之中,以融化食物,而利传渣滓。
13、若胆汁不足,则精粗不分,粪色白洁而无黄”(《难经正义》)。
14、肝胆同属木行,一阴一阳,表里相合。
15、“胆者,肝之腑,属木,主升清降浊,疏利中土”(《医学见能》)。
16、故胆腑亦具疏泄之功,但胆的疏泄须赖肝气疏泄而行其职。
17、贮藏于胆腑的胆汁,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使之排泄,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
18、若肝胆的功能失常,胆的分泌与排泄受阻,就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而出现厌食、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
19、若湿热蕴结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发为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
20、胆气以下降为顺,若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可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
21、2.主决断:胆主决断,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22、胆主决断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惊大恐)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23、故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24、精神心理活动与胆之决断功能有关,胆能助肝之疏泄以调畅情志。
25、肝胆相济,则情志和调稳定。
26、胆气豪壮者,剧烈的精神刺激对其所造成的影响不大,且恢复也较快。
27、所以说,气以胆壮,邪不可干。
28、胆气虚弱的人,在受到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时,则易于形成疾病,表现为胆怯易惊、善恐、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病变,常可从胆论治而获效。
29、故曰:“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
30、肝胆相济,勇敢乃成”(《类经•脏象类》)。
31、3.调节脏腑气机:胆合于肝,助肝之疏泄,以调畅气机,则内而脏腑,外而肌肉,升降出入,纵横往来,并行不悖,从而维持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
32、胆的功能正常,则诸脏易安,故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素问•六节脏象论》)之说。
33、即所谓“十一脏皆赖胆气以为和”(《杂病源流犀烛》)。
34、人体是一个升降出入气化运动的机体,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则脏腑气机升降有序,出入有节,而阴阳平衡,气血和调:胆为腑,肝为脏,脏腑之中脏为主,腑为从:何谓“十一脏取决于胆”,而不云“十一脏取决于肝”呢?因为肝为阴木,胆为甲木,为阳中之少阳。
35、“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素问•阴阳离合论》)。
36、阴为阳基,阳为阴统,阳主阴从,即阴之与阳,阳为主导。
37、胆为阳木,而肝为阴木,阳主阴从,故谓“十一脏取决于胆”。
38、总之,“十一脏取决于胆”旨在说明在思维活动中,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39、肝胆相互为用,而非指胆具“五脏六腑之大主”的作用。
40、胆之决断必须在心的主导下,才能发挥正常作(三)胆的生理特性1.胆气主升:胆为阳中之少阳,禀东方木德,属甲木,主少阳春升之气,故称胆气主升。
41、胆气主升,实为胆的升发条达之性,与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同义。
42、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其时应春,且为阳中之少阳。
43、春气升则万物皆安,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44、人与天地相参,在人体则胆主甲子,胆气升发条达,如春气之升,则脏腑之气机调畅。
45、胆气主升之升,谓木之升,即木之升发疏泄。
46、胆气升发疏泄正常,则脏腑之气机升降出人正常,从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47、故曰:“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
48、胆气不升,则飧泄、肠痹不一而起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49、2.性喜宁谧:宁谧,清宁寂静之谓。
50、胆为清净之府,喜宁谧而恶烦扰。
51、宁谧而无邪扰,胆气不刚不柔,禀少阳温和之气,则得中正之职,而胆汁疏泄以时,临事自有决断。
52、邪在胆,或热,或湿,或痰,或郁之扰,胆失清宁而不谧,失其少阳柔和之性而壅郁,则呕苦、虚烦、惊悸、不寐,甚则善恐如人将捕之状。
53、临床上用温胆汤之治虚烦不眠、呕苦、惊悸,旨在使胆复其宁谧温和之性而得其正。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