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概念教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把握概念教学的本质含义-评“中位数”一课纵观整节课,何老师进行了很好的价值取向,可以概括地说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层层递进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和建构对概念中位数本质意义的理解,即将“促进学生理解”始终贯串在整个课堂中。
2、一、 在情境中丰富概念认识本节课,在工资问题上展开讨论,帮助学生体会并揭示概念,在公司人员发生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中位数的含义,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跳绳成绩相近的人员及歌手平均分的计算),在中位数和平均数的运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本课选择了情景非常丰富, 既有与实际生活联系的情境,如工资问题,也有比较抽象的数学情境如“19、20、2224”,如把24改成49,平均数有何变化,中位数有何变化等,实际与抽象交错结合,促进学生数学的思考。
4、有一点值得注意:何老师将其创设的情境的价值发挥到了最大化。
5、如,在创设甲公司和乙公司的工资问题后,在不断丰富和变化此情境的基础上,解决了概念的感受,揭示与深入理解,直到运用概念时,才换了新的情境。
6、二、 在对比中深化概念的理解对比是理解概念的一种重要方式。
7、本节课。
8、多次运用对比。
9、在创设主题情境中,对两个公司平均工资的比较,创设认知冲突,“平均工资高的员工工资不一定就高,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骗了我们“,需要寻求新的量来表示。
10、这样的设计与教材呈现的一个公司相比,学生的认知冲突更明显,产生寻求新量的需求更大。
11、在进一步明晰概念时,对两个公司的“平均数、中位数”进行了横向和纵向德对比,更能让学生体会概念的含义以及概念间的区别于联系。
12、在深入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创设了动态的对比,将“19、20、2224”,中的24换成49。
13、(平均数、中位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14、在这种变化中的对比,促使学生深刻体会两种量自身的含义 以及相互联系与区别。
15、全课一致贯串这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对比,更能将新概念(中位数)的本质属性剥离的更清新,使学生理解更透彻。
16、这些对比,均对学生理解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找寻和设计这些对比的过程,应该说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过程。
17、三、 在整体中把握概念的本质本次多次出现了“不该出现的平均数“甚至有一个环节是:深刻理解平均数”即将 “19、20、2224”,中的24换成49。
18、(平均数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把其中的19换成4,平均数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19、有的老师认为有点“喧宾夺主,重点不突出”之嫌。
20、我想上学教学不是孤立的片段或者知识点应是连贯的。
21、在连贯的题材当中,学生更容易把握知识的本质,这种联系也使得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把握概念本质。
22、本课的教学内容虽然是“中位数” ,但他们都是统计量的一种,硬挨放到统计量的系统中来检视,目光不能局限于中位数,在教学过程中,何老师利用学生的思维,适时与平均数对比,使之更能体现各自量的意义。
23、以及量与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培养学生理性看待数据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4、关于中位数,属于陈述性知识,可以直接告诉,但本节课没有采取这种方式,究竟是该直接告知,还是该留一定的探索空间,目前有很所争论,我想,何老师德课堂,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这种“润物无声“的课堂”滋养,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