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人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里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是什么意思 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和实生物”是西周末年由史伯提出的一种关于世界起源的朴素辩证法观点,意思是指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悦耳动听的音乐是“和六律”的结果,香甜可口的佳肴是“和五味”的结果。
2、 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可以追溯得更远。
3、和谐一词早已有之,它原指乐律的调和。
4、据《书·舜典》记载,舜曾要求其乐官做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5、”在这里,和谐不仅是乐律的本质,而且应当是自觉追求的境界。
6、对和谐的推崇在《周易》中也有所体现。
7、《周易·乾·彖》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
8、” 由于乐律来自对自然之声的发现,所以古人推而广之,逐渐把和谐看作自然的法则,如此就有了史伯的“和实生物”、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等哲学命题。
9、随着百家争鸣的出现,中国古人对“和”的认识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和谐不再仅仅是自然的法则,而且成为社会的法则。
10、如孔子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11、《中庸》的作者说得更清楚:“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12、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3、”对“和”的这样一种认识,使得古人在设计未来社会时,常常把“和谐”作为一个根本原则或者一种理想形态。
14、不论是墨子提出的“兼相爱”的社会,孟子描绘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礼记·礼运》提出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还是洪秀全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贯穿于其中的一条主线都是和谐。
15、 和并不等于同。
16、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17、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
18、这也就是说,“和”是不同元素的结合,不同、差别是“和”的前提,这样的“和”才能长久,“和成”的物才能丰长。
19、如果“去和取同”,那就会“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以此治国,就会排斥异己、独断专行,这就离灭亡不远了。
20、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进一步区分了“和”与“同”,认为“和与同异”,只有杂多和对立的事物才是相济相成的。
21、孔子则从做人的角度区分了“和”与“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意思是君子讲和谐但并不盲从附和,小人才盲从附和而不讲和谐。
22、这些都说明,在对和谐的认识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3、 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新的历史进程,但重温古人关于和谐的思想,可以给我们以有益的启发。
24、我们可以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引申借鉴为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原则: 其一是必须把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25、没有和谐,就没有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
26、 其二是必须坚持和而不同。
27、要承认矛盾。
28、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
29、要承认差别。
3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绝不是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整齐划一,而是必须承认差别,承认每个人的特殊性。
31、只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尊重人的个性,充分激发人的创造活力,并且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我们的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