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桃花源记原文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桃花源记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4、复前行,欲穷其林。
5、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6、便舍船,从口入。
7、初极狭,才通人。
8、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9、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3、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14、具答之。
1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1、停数日,辞去。
2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3、”(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4、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6、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27、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8、译文及注释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29、(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30、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
31、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
32、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33、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
34、(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
35、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36、(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37、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38、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
39、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40、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41、(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
42、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
43、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44、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45、(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46、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47、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
48、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
49、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
50、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51、”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52、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
53、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54、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
55、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
56、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57、注释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
58、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
59、为:作为。
60、缘:沿着,顺着。
61、行:前行,走。
62、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63、忽逢:忽然遇到。
64、逢:遇到,碰见。
65、夹岸:溪流两岸。
66、杂:别的,其他的。
67、芳草鲜美: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芳:花;鲜美:鲜艳美丽。
68、落英:落花。
69、一说,初开的花。
70、缤纷:繁多的样子。
71、甚:很,非常。
72、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
73、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
74、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75、复:继续。
76、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77、(词类活用)欲:想要。
78、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
79、林:代指桃花林。
80、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81、尽:消失(词类活用)便:于是,就。
82、得:发现。
83、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84、若:好像……似的。
85、舍:舍弃,丢弃,文中指离开。
86、初:起初,刚开始。
87、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88、才:副词,仅。
89、复:又,再。
90、行:行走。
9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92、然,……的样子。
93、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94、平:平坦。
95、旷:开阔;宽阔。
96、屋舍:房屋。
97、俨(yǎ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
98、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99、之:这。
100、属:类。
101、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102、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
103、交通,交错相通。
104、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105、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06、种作:指世代耕种劳作的人。
107、衣着:穿着打扮。
108、悉:全,都。
109、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10、(有更好的翻译: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因为桃花源人从秦到晋一直与世隔绝)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
111、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
112、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
113、(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114、并:都。
115、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116、乃大惊:竟然很惊讶。
117、乃:竟然。
118、大:很,非常。
119、从来:从……地方来。
120、具:全都。
121、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122、要(yāo):通“邀”,邀请。
123、(通假字)咸:副词,都,全。
124、问讯:打听消息。
125、云:说。
126、先世:祖先。
127、率:率领。
128、妻子:(古今异义)古义:指妻子、儿女。
129、“妻”“子”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妻子”今义:男子的配偶。
130、邑人:同县的人绝境:(古今异义)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31、 今义: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
132、 绝:绝处。
133、复:再,又。
134、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135、遂:于是。
136、间隔:隔断,隔绝。
137、今:现在。
138、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竟然。
139、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140、“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在汉语的“无论”(古今异义)。
141、为:给。
142、具言:详细地说。
143、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
144、闻:知道,听说。
145、叹惋:感叹,惋惜。
146、余:其余,剩余。
147、延至:邀请到。
148、延,邀请。
149、至:到。
150、停:停留。
151、辞:辞别。
152、去:离开。
153、语:告诉。
154、不足:不值得。
155、(古今异义)为:介词,向、对。
156、既:已经。
157、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
158、扶:沿着、顺着。
159、向:从前的、旧的。
160、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
161、志:动词,做标记。
162、(词类活用)及:到达。
163、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164、诣(yì)太守:指拜见太守。
165、诣,到。
166、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167、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168、即:立即。
169、遣:派遣。
170、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
171、寻,寻找。
172、 向,先前。
173、 志(名词),标记。
174、(所+动词译为名词)遂:终于。
175、复:再。
176、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177、高尚:品德高尚。
178、士:隐士。
179、也:表判断。
180、欣然:高兴的样子。
181、规: 计划,打算。
182、(词类活用)未:没有。
183、果:实现。
184、未果:没有实现。
185、寻:不久。
186、终:死亡。
187、问津:问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
188、津:本义渡口。
189、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
190、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191、业:职业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19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193、忽逢桃花林,桃花源记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94、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95、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196、便舍(shě)船,从口入。
197、初极狭(xiá),才通人。
198、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199、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00、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201、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202、黄发垂髫( tiáo),并怡(yí)然自乐。
20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04、具答之。
205、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0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0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
20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0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210、余(yú)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11、停数日,辞去。
212、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21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14、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215、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16、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217、未果,寻病终。
218、后遂无问津者。
219、注释: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376--396).武陵:古代郡名,现在湖南常德一带。
220、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
221、为:作为。
222、缘:沿,沿着。
223、行:划行。
224、远近:偏义副词,这里指远。
225、忽逢:忽然遇到。
226、夹岸:夹在两岸。
227、杂:别的,其它的。
228、芳:花鲜美:鲜艳美丽。
229、(古今异义)落英:落花。
230、一说,初开的花。
231、缤纷:繁多而错杂的样子。
232、甚:很,非常。
233、异: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诧异。
234、(词类活用)复:再次。
235、前:向前(词类活用)。
236、欲:想要。
237、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完,“走到……尽头”。
238、原指处境困难。
239、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240、尽:消失(词类活用)便:于是,就。
241、得:看见。
242、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243、若:好像。
244、舍:舍弃,丢下。
245、初:起初,刚开始。
246、才:刚好,仅。
247、通:使......通过。
248、复:又。
249、行:行走。
250、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251、然,……的样子。
252、豁然:形容 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而明亮。
253、平:平坦。
254、旷:宽阔。
255、舍:房屋。
256、俨然:整齐的样子。
257、(古今异义)之:之(这里用原来的意思)属:类。
258、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259、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
260、交通,交错相通互相通达。
261、(“交通”一说 互相交错。
262、)(古今异义)鸡犬相闻: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263、种作:耕种劳作。
264、衣着:穿着打扮。
265、悉:全,都。
266、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267、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268、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269、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270、(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271、并:都。
272、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273、乃:竟然。
274、大:很,非常。
275、从来:从……地方来。
276、具:详细、详尽。
277、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278、要(yāo):通“邀”,邀请。
279、(通假字)咸:副词,都,全。
280、问讯:询问打探(消息)。
281、云:说。
282、先世:祖先。
283、率:率领。
284、妻子:指妻子、儿女。
285、(古今异义)邑人:同乡的人,乡邻。
286、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87、(古今异义)复:再,又。
288、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289、遂:于是。
290、间隔:隔绝。
291、今:现在。
292、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然。
293、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94、(更)不必说。
295、“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在汉语的“无论”(古今异义)为:给。
296、具言:详细地说出。
297、(具:通“俱”详细、具体。
298、)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
299、(闻:知道,听说)叹惋:感叹,惋惜。
300、延至:邀请到。
301、延,邀请。
302、停:停留。
303、辞:辞别。
304、去:离开。
305、语:对……说,告诉。
306、不足:不值得。
307、(古今异义)为:介词,向、对。
308、既:已经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
309、扶:沿、顺着。
310、向:从前的、旧的。
311、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
312、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313、(词类活用)及:到达。
314、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315、诣:到。
316、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317、如此:在桃花源的见闻。
318、即:便。
319、遣:派遣。
320、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
321、寻,寻找。
322、 向,先前。
323、 志,标记。
324、遂:终于。
325、复:再。
326、南阳:郡名,治所在现在河南南阳。
327、得:找到安达市高尚:品德高尚。
328、士:隐士。
329、欣然:高兴的样子。
330、规: 计划,打算。
331、(词类活用)未:没有。
332、果:实现。
333、寻:不久。
334、终:死亡。
335、问津:问(通往桃花源的)路。
336、[2]折叠译文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人以捕鱼为职业。
337、(有一天,他划着小船外出打鱼,)沿着小河往前走,忘了走了多远。
338、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以内(全是桃树),中间没有别的树,绿草如茵,香气袭人,(风一吹来)桃花纷纷落下。
339、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
340、又往前划,想找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341、(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
342、(渔夫)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
343、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344、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狭窄的隧道)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
345、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
346、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347、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
348、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349、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350、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351、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邻居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352、他们问渔夫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
353、渔夫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的人)都感叹惋惜。
354、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招待他。
355、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
356、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
357、”渔夫走出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沿路处处做上标记。
358、到了武陵郡城下,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359、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360、南阳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名士。
361、他听说了这件事,兴致勃勃地计划前往。
362、结果(计划)还未实现,不久他就得病死了。
363、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364、[2]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桃花源记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365、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366、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367、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368、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369、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370、义熙元年(405),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371、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372、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373、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
374、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375、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376、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377、《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78、[3]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折叠思想内容本文借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满的情景,虚构了人人劳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对黑暗的现实生活的不满。
379、文章描绘了武陵渔人偶入桃源的见闻,用虚实结合,层层设疑和浪漫主义的笔法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380、及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黑暗现实社会的否定与批判。
381、折叠赏析文章开端,先以美好娴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
382、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
383、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
384、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
385、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
386、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387、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388、当然,从“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
389、”这一句可以看出,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390、[2]折叠名家评价“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真且实。
391、”(方东树《昭昧詹言》)[4]“文生于情,情生于境。
392、”(尤桐《西堂杂俎》三集卷三《苍梧词序》)[5]“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393、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
394、”(钟嵘《诗品》)[6]“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395、”(《艺概·书概》)[7]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396、因为家门前有五棵柳树,所以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397、东晋浔(xún)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398、曾几度辗转,在各地做过几年小官,后厌烦俗世,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399、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其中《桃花源记》是桃源诗的序言)等,有“田园诗人”之称。
400、他也是田园派的鼻祖。
401、他是第一位田园诗人。
402、[8]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á)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yāo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