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致良知什么意思,致良知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2、“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3、“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
4、“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5、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6、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
7、《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
8、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
9、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10、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11、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12、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
13、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14、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15、扩展资料王阳明认为心灵态度决定行为方式、世界观点,例如《列子》故事之“疑邻窃斧”。
16、从此与朱熹学说分道扬镳,建立了心学体系大成的开端。
17、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
18、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
19、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
20、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21、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知行合一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致良知。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