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服饰文化的演变,中国服饰文化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一、我国传统服装的两种基本形式 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
2、上衣下裳制,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3、”这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得到印证。
4、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
5、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
6、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
7、下曰裳。
8、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9、”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
10、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11、 衣裳连属制,古称深衣,始创于周代。
12、《礼记·深衣》注称:“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
13、”深衣同当代的连衣裙结构类似,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领、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绣缘边。
14、深衣这一形制,影响于后世服饰,汉代命妇以它为礼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这种衣裳连属的形式,甚至现今的连衣裙也是深衣制的沿革。
15、 二、我国传统服装在历代的演变 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服饰 原始时代的服装形式,虽有个别考古资料的发现,但由于材料太少,还不能对该时期的服饰作详细的说明。
16、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的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
17、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
18、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
19、周初制礼作乐,对贵族和平民阶层的冠服制度作了详细规定,统治者以严格的等级服装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威严。
20、深衣和冕服始于周代,这两种服制,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 2、春秋时期胡服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在服装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深衣的广泛流行和胡服的出现。
22、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促进了汉族宽衣博带、长裙长袍服装的改革。
23、赵武灵王为了军队的战斗力,冲破阻力,下令全国穿游牧民族的短衣长裤,学习骑射,终于使赵国强盛起来。
24、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装改革,胡服从此盛行。
25、伴随胡服也传来了带钩,它是用于结束革带的,由于它比革带的扎结方式更加便捷,因而很快就流行起来。
26、 相关知识:“胡”是个模糊用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时专指匈奴,有时泛指从东北到西北诸游牧民族,有时甚至还要更宽泛一些。
27、因此,胡服是指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他们为了游牧骑马的需要,多穿窄袖短衣、长裤和靴子。
28、沈括说:“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
29、”一个“全”字,或者把话说得有点过分,但胡服对汉族服饰的发展确实影响极其巨大。
30、 3、传统冠服制在在汉代的确立 汉代深衣仍很流行,汉代是传统冠服制的确立时期。
31、汉代的裤是开裆的,裤,古称绔。
32、《说文》:“绔,胫衣也。
33、”《释名·释衣服》:“绔,跨也,两股各跨别也。
34、”由此可见,当时的绔是开裆的,外罩以裳或深衣。
35、后虽然出现满裆裤,但开裆裤仍长期存在。
36、 4、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服的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服装史上又一个大转变的时期。
37、由于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胡服成为社会上司空见惯的装束,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装,受胡服的影响最为强烈。
38、他们将胡服中窄袖紧身、圆领、开衩等因素吸收到原有的服饰中来。
39、汉族贵族也在胡服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方法是将其长度加长,加大袖口和裤口,改左衽为右衽。
40、但礼服仍然是传统的汉族礼服形式。
41、 5、隋唐时期服装的转变时期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和繁荣,使其能上承历史服饰之源头,下启后世服饰制度之经道,所以,这一时期成为我国古代服饰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42、男子的常服为幞头、袍衫、穿长靿靴。
43、但此时的袍衫与前朝略有不同,式样为圆领、右衽、窄袖、领袖裾无缘边。
44、此外,还有襕袍衫和缺胯袍衫等式样。
45、这种袍衫主要是受胡服影响,并且与汉族的生活习惯和礼仪特点相结合,形成了这时期袍衫的风格。
46、 6、宋代的服装趋于保守 宋代的服饰,大体沿袭唐制,但在服装式样和名称上略有差异。
47、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样有广袖大身和窄袖紧身两种。
48、穿褙子和半臂的习惯极为普遍,但都不能作为礼服穿用。
49、总的来说,宋代的服饰比较拘谨保守,色彩也不及以前鲜艳,给人以质朴、洁净、淡雅之感,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尤其是程朱理学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50、 7、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既沿袭汉人的礼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沿袭汉唐和宋代的礼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51、辽金男子的服饰多为圆领、袖的缺胯袍,着长统靴或尖头靴,下穿裤,腰间束带。
52、元代男子的服饰有汉族的圆领、交领袍,也有本民族的质孙服,其形制与深衣类似,衣袖窄瘦,下裳较短,衣长至膝下,在腰间有无数褶裥,形如现今的百褶裙,在腰部还加有横襕。
53、领型有右衽交领、方领和盘领。
54、下穿小口裤,脚穿络缝靴。
55、服色以白、蓝、赭为主。
56、此外,元代服饰在质料上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棉花的广泛种植,棉布成为服饰材料的主要品种。
57、 8、明代的服装继承前代,清代服装对近代影响较大 明代的服饰,大体上沿袭唐制,但宋元服装形式中的某些式样也有保留。
58、清代的服饰对近现代服装形式影响较大,清代男子服饰可分为三种:汉族传统服装;满族民族服装;外来西洋服装。
59、清代袍的式样,是在汉族传统基础上加以变化,并吸取满族服装特点。
60、一般袖子比较窄瘦,礼服是箭袖,又称马蹄袖。
61、袍身用钮扣系结。
62、右衽大襟,圆领口。
63、皇室的袍有前后左右四开气,而士庶男子只能在左右开气。
64、马挂是清朝特有的服装。
65、它式样多为圆领,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有长袖、短袖、大袖、窄袖之分,但均为平袖口。
66、直到清末西洋服装传入和辛亥革命后,我国的服装才起了重大变化,进入了近现代服装发展阶段。
67、 三、我国古代妇女服装和梳装 (一)古代妇女的服装 汉魏时期已带有明显的女性化特点 妇女服装向来是服装中变化较大的部分,我国妇女的分为礼服和常服两种。
68、上古三代,妇女服装同男子服装基本相同,而仅在材料和纹样上有差异。
69、汉代妇女的礼服是深衣,而常服则是上衣下裙。
70、裙裳形制相似,而专称女子的下裳为裙,表明当时裙已带有明显的女性装饰特点。
7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受少数民族服装的影响,妇女的服装由宽衣博带变为窄袖紧身,并继续发展了汉末以来的“上俭下丰”趋势,即上衣变得短小,而裙腰越来越高,加之下着厚底的重台履,突出体现了女性下体的长度,给人以修长之美感。
72、 2、唐代的女装比较开放 唐代的女装,主要由衫襦、裙、帔帛三件组成。
73、唐初盛行窄袖衫襦和长裙,肩上披有类似长围巾的披帛。
74、盛唐时,还流行一种袒胸大袖衫襦,为贵族妇女的服装。
75、其特点是不著内衣,裙腰高至乳房之上,以大带系结,从而袒露胸部。
76、大袖衫襦的对襟,以纱罗等轻薄制品为面料。
77、所谓“绮罗纤缕见肌肤”,正是对这种服装的真实写照。
78、这与当时的思想开放有密切关系。
79、唐代妇女以体态丰腴为美,因而服装也渐趋宽大。
80、此外,当时妇女还盛行胡服和女着男装。
81、 3、宋代的女装趋于保守 宋代妇女的服装,除北宋曾一度流行大袖衫襦外,窄、瘦、长、奇便是这时妇女服装的主要特征。
82、此时的衫襦式样较多,有圆领、交领、直领、对襟等,袖口窄小,下摆左右两侧有较长的开气。
83、总的来说,宋代妇女的服装渐趋保守,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
84、 4、明代的女装以淡雅朴素为尚 明代妇女的服装,基本上沿袭唐宋,但衣裙的长短各时略有不同。
85、明初盛行窄袖衫襦、长裙、褙子,但礼服仍要穿大袖衫。
86、中期盛行大袖长衫襦,裙则变短。
87、明末则又盛行窄袖长衫襦,这与崇尚南妓服装有关,尤以秦淮一带妓女的装束为四方所仿效,其特点是以淡雅朴素为尚。
88、 5、清代满、汉女装各有特点,并且相互影响 清代满族妇女的服饰,一般是穿旗袍,外罩马甲,穿高跟在脚心的花盆底鞋。
89、汉族妇女有“男降女不降”之说,仍沿袭明制。
90、后期,满汉妇女装束相互影响,各自都有明显变化。
91、清代妇女服装仿效中心几经变更,乾隆时以苏州为中心,嘉庆时以南京和扬州为中心,后又以上海为中心。
92、辛亥革命后,服饰禁锢被打破,加之西洋服饰工艺的传入,妇女的服装才产生了新的变化。
93、 (二)古代妇女的梳装 古代妇女的发式 古代妇女的梳装,包括发式、化妆和首饰部分。
94、发式是人类最重要的装饰形式之一,发式与服饰的协调,能构成人物外表的整体美。
95、我国古代发饰可分为类型:披发、结发、辫发。
96、笄,即簪,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从那时起,人们已开始由披发到梳理。
97、笄的用途有二:安发、固冠。
98、应用于古代男子和妇女的发饰中。
99、不仅如此,笄还是古代妇女是否成年婚嫁的象征。
100、上古三代,我国妇女的发式较为简单,饰物不多。
101、秦汉以后,发饰日趋复杂,从此,妇女的髻式就成为重要装饰内容。
102、历代著名的髻式有堕马髻、包髻、九鬟望仙髻、双髻、同心髻、高髻、宝髻、花髻、大拉翅等等。
103、 2、古代妇女的化妆和首饰 妇女的基本化妆品为眉黛、粉、胭脂和花钿。
104、眉黛是供画眉用的,妇女画眉见于记载始于春秋战国,《楚辞,大招》中有:“粉白黛黑施芳泽只”之句。
105、只是古时女子画眉多拔去真眉,以所画假眉代之。
106、黛的颜色除用黑外,还有绿色,古称翠眉。
107、翠眉起于先秦,兴盛于南北朝。
108、唐代开始流行黑眉,这与杨贵妃的提倡有关,所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全唐诗》卷474徐凝《宫中曲》)。
109、总之,古时女子画眉崇尚人工美,这与现代妇女崇尚自然美是不同的。
110、古代的粉,最初是用米碾为粉制成,或加之以红色,用以敷面。
111、到夏商周时,才出现了以铅为原料的白粉和以红蓝花、苏木等原料制作的胭脂。
112、胭脂又称燕脂、焉支、燕支。
113、古时把胭脂制成膏汁、粉类,还涂于纸或浸于丝绵,制成胭脂纸和胭脂绵,以便涂颊或用为唇脂。
114、花钿,又称花子、媚子,一般用金箔、纸、鱼骨、蜻蜒翅膀制成各种形状的饰物,将其帖于额间、鬓角、两颊或嘴角。
115、《木兰辞》“对镜贴花黄”中的“花黄”,古诗“眉间翠钿深”中的“翠钿”,均指的是花钿。
116、古时妇女的首饰包括笄、钗、步摇、梳等。
117、此外,还在耳、手、指上分别戴有饰物,分别称珥挡、钏镯、指环,但最初这些饰物的戴法和作用与现在不同。
118、 四、我国古代的帝王服装和官服 我国古代帝王服装和官服可分两大类:一类是礼服(也称法服),用于祭祀和大典,后从中又分出祭服和朝服等小类;一类是公服(又称常服、从省服),用于一般性的正式场合。
119、 西周初年,帝王和官员都以冕服为礼服,上衣下裳上绘有日、月、星、龙、山、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的十二章纹饰,腰束革带,下穿舄。
120、依身份和用途不同,冕服又分为六个等级,服色为上玄下纁。
121、当时的公服是弁服,与冕服的区别是衣裳无章彩纹饰。
122、此后,冕服作为正式的礼服一直为历代沿用,直到清末。
123、 汉代的朝服是冠服,头戴冠,穿深衣。
124、等级区别在于:①不同身份的官员戴不同的冠,如文官戴进贤冠,武官戴豸冠,御史戴獬豸冠等。
125、②冠梁的多少不同。
126、③佩绶的颜色和织法不同。
127、 魏晋南北朝时正式官服多沿袭汉代的冠服,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即帽和巾的流行。
128、巾到北周又发展为折上头(即后世的幞头)。
129、隋唐时,帝王和官员的常服为圆领袍,戴幞头,穿长靿靴。
130、等级区别在于:①品色衣,即以服装色彩区分等级。
131、皇帝为黄龙袍,官员一九品分别以紫、绯、绿、青为等级的标志。
132、②革带上饰物的质料不同,有玉、金、银、铁的不同。
133、③章服,唐代官员进出宫门,必带鱼符,作为身份证明。
134、品级不同鱼符袋饰不同。
135、宋代的礼服仍用冠冕,而一般公服是戴展脚幞头。
136、辽、金、元的冠服多沿袭汉族旧制,而在一般场合仍保持基本民族特有的服制。
137、辽金人多戴皮帽,元人戴盔式折边帽。
138、明代的公服又沿袭唐宋,只是官员戴乌纱帽,增加了以补服区分官阶的方法。
139、 清代的冠服,基本上是用本民族的服装。
140、皇帝用于祭祀的衮服,上绣有十二章花纹,略存古制。
141、夏戴凉帽,冬戴暖帽,上缀牛纬,顶饰顶珠,有殊功者,皇帝还赏以用孔雀毛做的花翎,从一翎到三翎不等。
142、官服是带马蹄袖的圆领袍,挂朝珠,遇大典还要在官服上加披肩,也使用补服。
143、等级区别除补子外,还有:①顶珠色彩、质料不同。
144、②腰带的不同,皇室用黄带,宗室用红带,其他用石青或蓝色,带上所缀宝石、带扣也各不相同。
145、③袍上蟒纹数不同,三品以上九蟒,四至六品八蟒,七至九品五蟒。
146、 五、我国古代的履制 原始人是赤脚行走的。
147、随着人类的逐步文明,鞋也应运而生。
148、上古三代时鞋就成为不可缺少的服饰品。
149、古代的鞋有许多种类,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种:舄:《释名》曰:“复(双底)下曰舄。
150、,”它是礼仪场合穿用的鞋,故为双底,以木制或注腊来防潮和保暖。
151、草鞋称屦,帛制称履,麻制称鞋。
152、其中屦、履、鞋穿用的较为普遍,所以曾先后成为各种鞋的通称,汉以前是屦,汉以后是履,宋以后是鞋。
153、此外,还有屐,它是一种木底鞋。
154、相传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制成的。
155、有平底和装齿两种。
156、靴,古称鞾。
157、《释名》曰:“鞾,跨也,两足各以一跨骑也。
158、”皮制,有靿。
159、它是草原民族适应游牧生活的鞋制。
160、战国末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种鞋制传入中原。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