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凹面镜成像原理图,射电望远镜成像原理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射电望远镜 radio telescope 探测天体射电辐射的基本设备。
2、可以测量天体射电的强度、频谱及偏振等量。
3、通常 ,由天线 、接收机和终端设备3部分构成。
4、天线收集天体的射电辐射,接收机将这些信号加工、转化成可供记录、显示的形式,终端设备把信号记录下来,并按特定的要求进行某些处理然后显示出来。
5、表征射电望远镜性能的基本指标是空间分辨率和灵敏度,前者反映区分两个天球上彼此靠近的射电点源的能力,后者反映探测微弱射电源的能力。
6、射电望远镜通常要求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高灵敏度。
7、根据天线总体结构的不同,射电望远镜可分为连续孔径和非连续孔径两大类,前者的主要代表是采用单盘抛物面天线的经典式射电望远镜,后者是以干涉技术为基础的各种组合天线系统。
8、20世纪60年代产生了两种新型的非连续孔径射电望远镜——甚长基线干涉仪和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前者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后者能获得清晰的射电图像 。
9、世界上最大的可跟踪型经典式射电望远镜其抛物面天线直径长达100米 , 安装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研究所 ;世界上最大的非连续孔径射电望远镜是甚大天线阵,安装在美国国立射电天文台。
10、(历史简介)1931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贝尔实验室里,负责专门搜索和鉴别电话干扰信号的美国人KG·杨斯基发现:有一种每隔23小时56分04秒出现最大值的无线电干扰。
11、经过仔细分析,他在1932年发表的文章中断言:这是来自银河中射电辐射。
12、由此,杨斯基开创了用射电波研究天体的新纪元。
13、当时他使用的是长30.5米、高3.66米的旋转天线阵,在14.6米波长取得了30度宽的 “扇形”方向束。
14、此后,射电望远镜的历史便是不断提高分辩率和灵敏度的历史。
15、自从杨斯基宣布接收到银河的射电信号后,美国人G·雷伯潜心试制射电望远镜,终于在1937年制造成功。
16、这是一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抛物面型射电望远镜。
17、它的抛物面天线直径为9.45米,在1.87米波长取得了12度的 “铅笔形”方向束,并测到了太阳以及其它一些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
18、因此,雷伯被称为是抛物面型射电望远镜的首创者。
19、射电望远镜是观测和研究来自天体的射电波的基本设备,它包括:收集射电波的定向天线,放大射电信号的高灵敏度接收机,信息记录,处理和显示系统等等。
20、射电望远镜的基本原理和光学反射望远镜相信,投射来的电磁波被一精确镜面反射后,同相到达公共焦点。
21、用旋转抛物面作镜面易于实现同相聚集。
22、因此,射电望远镜的天线大多是抛物面。
23、射电观测是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进行,检测和信息处理的射电技术又较光学波希灵活多样,所以,射电望远镜种类更多,分类方法多种多样。
24、例如按接收天线的形状可分为抛物面、抛物柱面、球面、抛物面截带、喇、螺旋 、行波、天线等射电望远镜;按方向束形状可分为铅笔束、扇束、多束等射电望远镜;按观测目的可分为测绘、定位、定标、偏振、频谱、日象等射电望远镜;按工作类型又可分为全功率、扫频、快速成像等类型的射电望远镜。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