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新药物的发展离不开支付体系的支持。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政策和商业保险的兴起为创新药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支付环境,但随之而来的降价压力是药企无法回避的挑战。
一是医保、商业保险的支持为创新药销售带来机遇。
1.医疗保险控制费用为创新药物支付腾出空间
虽然从医保结余来看,2015年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累计节余达到10997亿元,结余率为17%,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10%,支出增长空间可观。但考虑到未来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患病率不断上升,医保支出压力将持续加大,需要确保医保基金用在刀刃上。因此,国家不断推进各种成本控制措施,为创新药的纳入腾出空间,如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预算总额控制、支付方式多样化)、支出结构调整(控制药品比例、限制辅助药)、直接降低采购价格(医保谈判、数量采购)(图1)。
2.国家医保目录已进入动态调整阶段,创新药可加速实现销售增长。
在经历了2009年至2017年国家医保目录未更新的8年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7年4月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有关意见建议的通知》号文件,表明医保目录将逐步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动态目录范围包括新批准药品、专利药品、非独家品种和目录外上市品种,将平衡兼顾临床需求、支持创新和医保资金可承受性。
随着2017年和2018年医保谈判的开展,创新药进入医保的时间越来越短。在2018年抗癌药物医保准入专项谈判中,2018年刚上市3种药物,6种药物仅上市一年,从上市到纳入医保的时间差大大缩短。
从谈判目录的药品种类来看,进入目录的药品均为重大疾病或专利药品、临床价值较高但价格相对较高的创新药品,意在通过谈判协商,将价格较高的专利药品和专产药品的价格降低到合理范围。2017年共有36种药物进入医保谈判名单,主要是抗肿瘤药物和心脑血管疾病药物(图2)。
对于医药公司来说,以价换量是参与医保谈判的重要抓手。根据魔方咨询研究,2017年和2018年医保谈判目录药品平均降幅达到44%,降幅最高的为70%。降价带来的降量效应在一些药品中已经非常显著。比如贝达药业的盐酸贝希替尼在2017年下半年纳入国家医保后,销量和销售额实现了大幅增长;罗氏制药的贝伐珠单抗增长更为明显,被纳入国家医保后,一季度销量几乎翻了一番(图3)。
3.省级医保目录乙类调整权限进一步增强了创新药的可及性。
除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外,各省对医保乙类品种均有一定的调剂权,调入调出总额控制在品种的15%以内。因此,省级医保目录也是未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的合理选择。比如恒瑞医药的阿雷西布片最初的促销效果并不理想。进入甄姬后
。例如,2015年江苏建立谈判机制,将本省药品生产企业自主创新的药品优先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2017年福建增补33个医保药均为本省企业产品。第三,部分省份在决定省医保目录时也会考虑根据本省特色疾病和用药,例如云南地区少数民族聚集,有较多的中药和民族药,因此在在云南省的医保增补目录中中药的占比高达64%。
4. 商业保险的快速发展为创新药的销售提供全面的支持
基本医疗保障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只是“保”而不是“包””,超出部分主要通过商业保险解决。例如,80%以上进口特效药不在社保医疗报销范围,对于这些高端治疗项目和进口特效药,就可以通过商业医疗保险进行覆盖。
虽然中国健康险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即使在大中城市渗透率也仅为9.1%(根据《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报告》),但民众收入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保险机构对医疗业务的重视正共同促进健康险的普及。2017年,众安保险、平安健康、泰康人寿等各大保险机构纷纷推出了百万医疗险,为住院医疗、特殊门诊、门诊手术中的医疗花费提供报销。
此外,领先药企还通过与金融机构的其他创新合作模式,如医疗金融、重病赔付、按疗效付费、风险承担协议等,以最大程度扩大患者覆盖,促进药品的销售。
二、创新药面临降价压力的挑战
1. 创新药激烈竞争带来降价
在迎来医保和商保机遇的同时,药企也面临多方降价压力。从药品生命周期来看,国外创新药在进入中国时就面临中国创新药企的竞争和医疗消费水平的差异,价格将会进行一定的下调;在争取医保纳入和省级专项采购时,创新药的价格迎来最大降幅,通常在40-60%;最后,在专利过期时,廉价仿制药的出现抢夺了大量原研药市场份额,逼迫其进一步的降价或转换销售策略(如图6)。
作为CFDA2015年改革组合拳中重要的一环,大幅度降低新药各个环节审批时间、接受境外临床数据申报等措施大大促进了国内药企的创新能力,也因此涌现出如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一批国内优秀的创新药公司。随着带量采购导致的仿制药利润空间缩小,未来利润竞争的主战场势必转移至创新药上,而竞争的加剧带来的也一定是价格的降低。
面对中国创新药的进步,外企创新药在进入中国初期便开始采取低价抢先占领市场的策略。例如,在恒瑞、信达、百济、君实的PD-1上市在即的情况下,新上市的PD-1抑制剂Keytruda在国内市场定价达到了全球最低,较美国而言,每支药品便宜了15,082元,较而言,每支药品便宜了8,282元。
2. 医保谈判促使企业降价
药企的降价压力不光来自竞争对手,还有医保谈判等国家级以量换价的“团购”手段。在医保谈判过程中,谈判小组将企业的报价和产品的“建议价”进行比对和谈判,最终判定产品是否进入或出局。该建议价格主要由人社部、药学专家、各地医保专家等多组评审专家参照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价格,以及考虑国内市场情况(市场容量)等情况,如药品的专利期、竞品情况、是否是创新药以及药物经济学等综合因素共同给出。该价格放在黑信封中严格保密,直至谈判现场方由谈判小组打开,且全程对企业保密。企业只有两次报价机会,达到人社部的期望值方能入围,反之则出局。从2017年36个医保谈判目录药物看,平均降幅44%,最高降幅达70%(如图7)。
3. 专项采购大幅降低药价
2018年7月11日,国家医保局提出,在国家对抗癌药降税的基础上,实现抗癌药终端销售价格明显下降,决定在全国开展并在年底前完成省级抗癌药专项集中采购工作。至今已有15个省级联盟发布专项采购文件。
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抗癌药专项集中采购工作方案》意见指出,报价低于参考价且报价降幅大于等于平均降幅(本次集中采购所有已在浙江省在线交易投标产品降幅的算术平均值)的60%,即为拟中标产品,列入拟中标目录;不同意以参考价供货或报价降幅小于平均降幅60%的,即为非中标产品,停止其在线交易资格。从已经开展专项采购的省份来看,降价幅度并不亚于医保谈判,例如甘肃省专项采购中,西安杨森生产的治疗白血病的达珂50 mg/盒,价格由10,327元降至4,996元,降幅高达52%。
4. 专利即将过期药物的被逼降价
对于专利即将过期的药物,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药价谈判等因素也在倒逼药企降价。在原研药专利到期后,市场会出现“专利悬崖”的情况。过去由于仿制药质量不过关,在国内这一“利好”兑现程度并不明显,但2015年开启的一致性评价为破解这一局面埋下伏笔。从2016年第二季度开始,生物等效性试验申报数量和完成数量均呈现大幅上涨趋势,目前共有974个试验已完成(如图8)。
在“价低者得”的带量采购中,中标者将分得60-70%公立医院市场的大蛋糕。面对大量虎视眈眈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原研厂家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措施:1)上策是加快新药研发和上市,保证销售持续增长;2)中策是将销售拓展至广阔市场,通过渠道下沉挖掘销售机会;3)下策则是被迫降低价格来抢占市场份额。而在此环境下,国内药企的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后也依然面临大幅降价压力,企业未来的发展也会更多向创新药倾斜。
*声明:本文由入驻新浪医药新闻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医药新闻立场。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